“我要將所學的一切帶回草原”——于新潔的聲樂藝術理想
于新潔在演出現場
6月7日,中央音樂學院綜合樓。一場充滿著關心和關注的獨唱音樂會正在做著最后的準備工作,主角是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年輕的副教授于新潔。因為關心,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退休的老院長溫玉庭剛下飛機就以最快的速度趕往音樂會現場。因為關注,整個音樂廳坐滿了師友和同行。大家想要從這里驗證,于新潔在用民族唱法演唱近20年之后,短短的一年時間在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趙登營的幫助下改唱美聲唱法能否獲得成功。從音樂會經久不息的掌聲中,記者聽到了肯定的答案。即便是像《托斯卡》這樣高難度的作品,觀眾注意到的也是她聲音的自然和流暢,以及聲音所要表達的情感。
“我只想當一個好老師”,這是于新潔給自己的定位。所有的理論學習、舞臺實踐以及嘗試,甚至改變唱法,都是為了能更好地教學。初看于新潔的簡歷,必然會有感于她對自我的不斷充實和在專業學習上的勤奮。她1994年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音樂系畢業留校擔任聲樂教師,僅三年之后,就于1997年9月考入中國音樂學院聲樂系,2002年9月又考入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部,師從沈時松教授學習民族聲樂表演。2009年9月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攻讀音樂傳播與音樂社會學研究生,師從曾遂今教授。再到2011年9月參加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西部之光”人才計劃,被派到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學習,師從著名聲樂教授趙登營先生。幾乎沒有停歇,即便這樣還在學習期間常常往返于北京和內蒙古,為學生上課。這期間她研究歌唱表演再創作以及傳統民樂的藝術特色,發表《淺談歌唱表演再創作的幾點認識》《試述諸宮調的音樂結構》等論文。于新潔說,“在舞臺上的輝煌對我來說不是主要的,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自我實現的價值感對于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此次獨唱音樂會,是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西部之光’人才計劃培養的一次匯報音樂會,也是我多年從事聲樂表演與教學的總結匯報。”
長期在北京的學習,令她感受最深的就是高等學府聲樂教學的因材施教。“在中國音樂學院,老師不會把一兩首歌曲交給所有的學生練唱,但是這在地方院校卻是很常見的。”而于新潔最初生澀的教學也是憑感覺給學生歌曲的。她說,“在中國音樂學院長達7年的學習,使得我在教學方面更加的系統化,有條理。明白了分析學生的音域的重要性,以及給學生選歌的重要性。”學生們也因為這種教學方法深受教益。
對于于新潔來說,2011年之后的一年時間,可能是她一生中最痛苦、最煎熬、又最欣喜的一年。這一年時間,她在趙登營教授的指導下嘗試變化,同時也體驗到了轉換演唱方法的快樂。
于新潔與趙登營教授在2008年夏天就結識了,那次他到內蒙古講學,曾應于新潔的請求,為她上過幾節課。此次于新潔去中央音樂學院學習,也是慕名而來。“趙老師在聽完我的歌唱之后,認為我是大號的嗓音,適合唱美聲。可是我在中國音樂學院學習民族唱法,民歌已經唱得非常好了,結業的時候專業課是97分。”于新潔說。到底要不要改唱法,她還拿不定主意,最后去中央音樂學院嗓音研究所進行了測試,測試結果和趙登營的判斷如出一轍。“你的聲音可能會因此發生變化,你能接受嗎?”趙登營試探性地問。“能。”于新潔鼓足勇氣回答,最終決定嘗試美聲唱法。“一開始唱的時候是很難的,老師對技術要求很高,抬起小舌頭,注意呼吸,抬起軟腭,然后把聲音轉出來,這一系列的動作都放在一起然后發聲。以前從不認為唱歌是件難事,這次讓我見識了難度。但是唱出來之后相較以前的唱法是很舒服的,有一種舒服的快感。”于新潔形容自己唱歌時的感受,于是她更加信任自己的老師。“輕唱法、重風格”,是于新潔從趙登營的教學中學到的,“應該給聲音一個最舒服的狀態,然后發聲,要學會釋放,不要刻意尋找民歌的嬌媚或是歌劇的豪邁。”于新潔說。
結束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習,她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教學工作中,把趙老師的音樂理念付諸實踐。她說,“我想尋求一種民族和美聲結合的路子,為學生找到最適合他們的歌曲,唱出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最自然、最真實的聲音。”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