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青瓷》演盡商場百態——王志文、張國立既斗法又拼戲
電視劇《青瓷》劇照
由王志文、張國立領銜主演的商戰大戲《青瓷》在湖南衛視和樂視網首播,引發了各界人士對劇中人物的分析熱潮,從商道到關系學,再到相處之道,在家庭劇當道的衛視黃金檔顯得有點另類。《青瓷》改編自商人浮石的同名小說,是根據真實地產拍賣行的故事加工而成,電視劇和原著一樣,都是對中國當下商海的現象一一進行揭示,直擊商場潛規則,而王志文、張國立兩大演員細致入微的表演,令《青瓷》非常耐看。
導演李駿早在2006年就買下了《青瓷》的改編權,從中戲畢業后的他多年沉浸商海,對于《青瓷》這本小說心有戚戚。執導這部作品不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有話想說,想跟社會對話,跟今天中國現實的人群和我熱愛的中國進行一次對話”。
由王志文、張國立與新生代演員杜江分別飾演的張仲平、顏若水與徐藝,浸淫在商海中各顯身手,成為劇中三大“爭議人物”。他們用一個個富有爭議的現實手法搭建成功之路,張仲平圓融的交友之道將所有的對手都變成朋友;顏若水老謀深算暗中捭闔千秋;徐藝則急功近利棋走險招招致橫禍。
張仲平是資產拍賣行的老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免圓滑不免說謊。例如,為了避免向妻子解釋江小璐的身份,他順水推舟稱她為江法官,陪她的孩子去看病假稱是陪人打橋牌,實際上江小璐的丈夫是他的員工,在為公司陪酒中“喝”死了,讓張仲平一直心存愧疚。觀眾對于這樣的謊話說得臉不紅心不跳的人倒怎么也恨不起來。李駿在改編這部小說,除了人名沒變,95%都改了,過多的陰暗和丑惡消失了,留下了對商人倫理的堅持。“拍攝這部劇是思考和救贖的過程,人性大部分都是美好的,為什么我們總是更愿意相信丑惡的一面?很多觀眾也跟我說,為什么王志文不停地說謊,我想說的是,以前從來沒有這樣一個主角,身上很多丑惡面,但本質上還是很可愛、很真實的。”有時候生活就是如此。李駿說,張仲平經常要巴結一些人,他其實是個很自信的人,但是他必須經常裝“孫子”。因為他的生意需要仰仗各種人物關系來給予,所以他會是一個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人物,他要習慣性地撒謊。這個人物非常難演,要演到活靈活現,對很多男演員來講是很困難的。
劇中的徐藝從替如同養父的姨父打工到自立門戶,從貪婪滑進犯罪深淵,面目可憎。李駿認為,這個人物不是憑空長成這樣的。從戲里來說,他本質上其實是有憨厚或者善良的一些東西,但是因為他長期在這個社會環境中,長期在他姨父身邊,學到了這些爾虞我詐的行為。所以劇終張仲平也懺悔和自省。“當我們批評‘80后’、‘90后’,你們現在這么物質、這么無恥,沒有理想的時候,我們要問一問怎么來的,怎么變成這樣的,是什么使得這一代人越來越功利?”
《青瓷》在前幾集集中把主要人物的關系做一個交待,比如說張仲平和顏若水的關系。因為顏若水本身就是一個資產管理公司的法人代表和總經理,他的推薦函對于張仲平是否能夠拿到這個業務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左達、曾真、唐雯、魯冰等人物粉墨登場。到了幾集以后,情節一環接著一環,有點讓人喘不過氣來。編劇浮石說:“這部戲就像過山車,過山車開始時有個平緩的過程。我們前三集相對來說是一個平緩的過程,到后來會越來越緊張,讓你緊張得透不過氣來。當時李導跟我提的要求是,我們要讓觀眾懈怠的時間不能超過8秒鐘,當然這是個很巨大的挑戰。”
《青瓷》的臺詞很值得觀眾玩味。“商人就是凡事可以商量的人。”“自由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錯了,自由是你想不干什么,就能不干什么,懂嗎?”“雅賄雅賄,就是高雅的行賄受賄。”李駿說:“臺詞我追求一種莎士比亞式的華麗感,不要太生活化。雖然貼近現實,但不是講家長里短,臺詞上稍稍帶一些雕琢比較好。如果原本沖著大眾收視去的,我可以不拍《青瓷》這樣很多人反映‘看不懂’的劇,大可以再拍一部《落地,請開手機》。”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