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基地“熱”該降溫了
第1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剛剛閉幕,在本屆電影節上,電影產業健康發展的話題也成焦點,專家們認為,中國電影產業的一大隱憂是影視基地太多、太濫、太熱,該降降溫了。
影視基地“遍地瘋長”
幾乎每個省都有影視基地,除了無錫影視城、橫店影視實驗區等10大影視基地外,各地已有及新修建的大中型影視基地多達數十個,加上各地小型影視基地,不計其數。除了大城市,就連一些地方縣區也要建影視基地,仿佛談及文化產業就言必有“影視基地”。“可大多數的影視基地無特色、層次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影視系李道新教授道出了影視基地的發展現狀。
現在全國到底有多少家影視基地或影視城?目前尚無權威而準確的統計,但“影視基地”的通病卻已成業內共識: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惡性競爭、虧損經營,影視基地的“瘋長”速度遠遠大于中國影視產業的發展速度。以2010年的數據為例,我國年產電影526部,年產電視劇1.4萬集。橫店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每年有150部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中影影視基地也是主力軍。而大多數影視基地一年也難拍幾部劇,有的可以說門可羅雀,土地閑置。據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影視中心主任趙小玲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80%以上的影視基地處于虧損狀態,15%的影視基地勉強持平,僅有5%的影視基地可以做到微利。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數字化影視技術的發展,對傳統影視基地的沖擊頗大。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磊磊提醒說,盡管早期無錫和涿州影視城盈利較好,橫店影視基地也頗成規模,但總體上說,傳統影視基地的弊端也在顯現:建造仿古外景的成本居高,而同一景點反復使用又會造成背景雷同。數字技術現在部分解決了背景雷同的問題,比如在中影影視基地巨大的攝影棚內能夠模擬各個時代、各種各樣的場景,現在有的電影完全在“綠布”前拍攝,背景可以隨意置換,這樣的數字化技術使影視拍攝基地的使用率銳減。在這種情況下,依然熱衷影視基地的建設必將帶來重復建設、同質化風格和增加投資風險。
警惕影視基地重蹈主題公園覆轍
影視城單靠拍攝收入是絕對虧損的,有人又寄希望于發展旅游。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認為,這是變相地把影視基地變為主題公園,又使得影視基地陷入尷尬,到影視基地看什么?說它是仿古建筑,這些假古董不能吸引游客,而且影視城景點都是新建的,沒有多少歷史內涵和人文底蘊,對旅游者來說吸引力不大。幾部戲留下一座城,景點的局限性很大,很難吸引更多劇組和游客,特別是靠一個名導演的名氣來提升和長久延續一座影視城的知名度更不可能。
影視基地本身并不盈利,可為什么還有投資商熱衷于此呢?陳少峰指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以圈地、開發房地產等經濟利益為目的建設起來的影視城,往往在意影視基地那塊以“文化產業”為名獲得的優惠土地。
影視基地似乎又成為主題公園的翻版,又在重蹈主題公園覆轍。主題公園一度紅紅火火,各地都“一窩蜂”地上馬,去年6月全國共有2500多個主題公園,套牢1500億元巨資,其中70%處于虧損狀態、20%持平,僅有10%盈利。主題公園本身并不是盈利的項目,房地產商的目的在于“拿地”,借“主題公園”之名,獲“圈地”之實。因此,去年8月國家發改委下發通知,要求各地暫停新的主題公園建設。專家們相信,對于影視基地的大熱,有關部門最終也會有對策的。
發展影視產業不能一哄而上
隨便圈一塊地、砌一圈圍墻、造幾幢仿古建筑,就敢賣票,并能稱之為“影視基地”,其實“影視基地”最重要的是有內容、有服務,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肖永亮分析,橫店影視城能成為“東方好萊塢”就在于,20多年來除了有“5000年歷史”的硬件設施,最重要的是軟件設施的建設,具備相當完善的配套服務功能,除了直接為影視拍攝服務的諸如道具、服裝、化妝、器材、車輛、馬匹、群眾演員等之外,還有適應不同消費人群的生活設施,已為影視制作提供完整的產業鏈。目前,橫店演員公會注冊的群眾演員和特約演員已達到了5000多名,擅長各式建筑的技術匠人也形成了一個服務群體,這些都是橫店影視基地的“核心競爭力”。當然,橫店的成功不代表所有影視基地的成功,離開實際盲目復制不過是又一種重復建設。
中國電影資料館副館長饒曙光呼吁,現在影視基地產業還處在發展初期,需要不斷積聚資本和技術,影視基地有“虛火”,希望能在市場的自然調節之下,配合政府政策引導,使產業走向優化整合。
影視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其中一項,有其自身的科學規律,一些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影視城要倒下,而建設影視城必須首先做好科學合理的規劃。專家們認為,不管對于影視基地,還是其他文化產業園區,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不能一哄而上,關鍵要找準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冷靜客觀地作出分析、研判,走差異化競爭之路,靠精細化、專業化取勝。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