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寧:“不能忘記甲午海戰這段歷史”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海報
馮小寧工作照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最近公映,全實景拍攝的海戰慘烈場景令人震撼,導演馮小寧表示:
“不能忘記甲午海戰這段歷史”
電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7月6日起全國公映,該片系著名導演馮小寧構思20余年的作品,片中40多分鐘的海戰全部采用實景拍攝,影片延續了馮導作品一貫的感人特色。本報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相關拍攝問題專訪了馮小寧。
記者:《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的創作初衷是什么?
馮小寧:22年前,我拍完《北洋水師》之后,就開始思考《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我發現海洋、海權意識在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觀念中非常淡漠,直到釣魚島和南海發生的一些時事才引發全社會關注。《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在20年前劇本就已經整合完畢,2003年,威海市要重新修復定遠艦,邀我拍攝,2005年,我已經開始拍攝本片的第一批鏡頭,2010年拍攝了黃巖島的鏡頭。事實證明了我思考的價值和意義,作品呼吁大家牢記歷史教訓。我從來不迎合潮流,我所有的作品也都缺乏強有力的商業運作,但是我所有的作品都要求有思想。
記者:本片全實景拍攝的優點是什么?您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拍法?
馮小寧:我國電影的高科技技術剛剛起步,但美國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熟練運用了,我認為中國的電影特技與美國相差30年以上。近幾年,我們才使用數字化的手段制作特效,數字化手段非常昂貴和耗時。美國的特技在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時就已登峰造極,他們有充足的制作基礎,加上數字化技術,而我們沒有制作基礎,憑空加入數字化技術的時候,就沒有根底,合成每個鏡頭都非常吃力,投資和耗時非常大。在這個領域,只有我一直堅持十幾年的制作特技的探索。《黃河絕戀》曾獲金雞獎最佳特技美術獎,《紫日》獲得美國夏威夷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證明我在電影制作特技方面基本上說得過去。很多時候,我們的國內導演都回避特技,如果避不了,就臨時找個團隊做一下,大陸本土堅持制作特技的只有我自己。正因為我有實踐經驗,所以我才不會盲目地請外國的團隊,這條路在今天中低成本的國產電影制作中根本行不通,只制作少部分鏡頭可以,但遠遠達不到整部影片的鏡頭量,想達到那種效果得有數億資金支持才有可能實現。因此,在資金相對緊張的情況下,我毅然放棄和美國當代電影同樣的以數字高科技技術為主的拍攝手法,也放棄了模型式拍攝。在中低成本電影中,要拍攝作為主體的海戰的場面,必須采用全實景拍攝,如果采用全數字合成的話,非常昂貴不說,而且動畫感會很強。我們的定遠艦道具與實物比例是1:1的,后來打造的艦隊也都是大比例的制作,這才是全實景拍攝的前提。
記者:網上有影迷找到了美國影片《超級戰艦》的穿幫之處,有一個俯拍鏡頭,開炮時,水面并沒有沖擊波造成的漩渦,您怎么看?
馮小寧:《超級戰艦》從電影的視角營造的觀感都是理念化的,看起來非常舒服,卻并非真實的,有些并不符合物理知識。而《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因為是全實景拍攝,漩渦是真的,因為是真的開炮造成的,這些物理現象都有,包括海浪砸下來,這都是真的,因為我們沒錢去做特效。有懂行的說,海戰的鏡頭切得都很短。客觀說來,我們的制作水準很容易露餡,所以只能短切。海戰場面中炸出一條魚來,那也是真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中沒有俯拍的鏡頭,我完全可以這樣拍,但我放棄了,我深知合成出來可能費力不討好,因為是實景拍攝,我不放心交給國內的特技公司來做數字合成,如果動畫感太強,那就完全失敗了,水、煙的那種感覺很難做出真實感的。此外,俯拍會造成一種現象,真的看起來都像假的。一個老軍事迷說,《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中的戰艦和海戰是他見過的做得最符合事實的影片。
記者:中國船員在甲板上晾褲子的鏡頭好像欲言又止,這是為什么?
馮小寧:這是不同的歷史觀點造成的,夏雨本來有句臺詞,“一個在炮上晾著褲子的對手并不可怕”。有人認為,甲午海戰,清兵潰敗是因為軍紀渙散,其實我們查了史料,并非如此。事實上,那時各國軍艦都有不少在炮管上晾衣服的老照片存在,這在當時是很平常的小事。此外,有人說高升號應該是秋津洲號發射魚雷擊沉的,怎么電影中是吉野號擊沉的,這也是因為電影的容量太小,我們只能在尊重大的歷史原則的情況下,把人物和事件精簡濃縮所致。
記者:影片采用了當下人的視角敘事,您好像對這種敘述方式有特殊的偏愛?
馮小寧:是的。我不想刻意改變,我本身就是想從當下人的視角去看過去的事件。很多外國影片也是如此敘事的。比如《魂斷藍橋》也是那個軍官從當下回顧過去。當下的人看起來,比較有親切感。我不喜歡標新立異的敘事方式。
記者:有沒有比較遺憾的地方?
馮小寧:就我現在的投資、實踐經驗和市場情況來看,我做到這種程度,已經是高分了。如果給我更多投資、有強大的商業團隊來負責營銷,我想我能做得更好。
記者:很多您的影迷因為《舉起手來》對您非常失望,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馮小寧:有一次放《戰爭子午線》,有兩個觀眾嚷道看不懂。這件事引發了我的思考,電影分為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兩種,大眾需要更通俗的作品。《舉起手來》業內很多人不喜歡,但高居數字流動電影訂購市場第一名達10年之久,現在已經突破100萬放映場次,全國達到這個紀錄的只有我一個。《舉起手來》是數以億計的農民喜歡的,他們是這部片子的忠實觀眾,那些精英喜歡的電影、好萊塢大片也都在訂購點播的花名冊上,但是老百姓們不選,就選《舉起手來》,這個現象值得思考。我不能只為一部分人拍片,我要為更廣大的大眾拍電影。
記者:您認為目前中國電影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么?
馮小寧:現在中國電影最大的壓力還是來自于美國電影,美國的電影產業細致到每個毛孔,高科技手段又如虎添翼。中國電影現在還沒有形成足夠的產業規模,高科技手段也是剛剛起步,自然而然,我們不夠強大也難以與之對抗,現在很多國產電影走中小成本路線,但又明顯缺乏文化層面的深入思考,這也實屬無奈。以前我們的武打片抵抗了一段時間,但現在觀眾也有些審美疲勞。現在的這批年輕觀眾觀看美國電影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也可以無奈地說《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就是在這種語境下拍成的。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