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片尾字幕也是謝幕
電影快結束時,看不看字幕再離席,這是一個問題。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蘇牧、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趙寧宇、演員徐崢等電影人近日紛紛向觀眾發出“尊重電影人,看完字幕再走”的建議。不少影迷也熱切地回應,表示理應如此。
但是,沒看完字幕就撤,責任不全在觀眾身上。首先,觀眾買票看電影,并沒有義務堅持到最后一刻,電影如果不好看,觀眾不是也有權中途離場嗎?其次,長期以來,中國電影觀眾并沒有養成看完字幕的習慣,似乎那并不是電影的有機組成部分。再次,也是很關鍵的一點,片尾音樂一響起來的時,影廳內燈光大作,對觀眾相當于一種無言的離場催促。一位朋友在微博上寫道:每次看電影都堅持看完字幕,所以每次都是在工作人員鄙視的目光中最后離開電影院的。有時候他們還會過來反復“提醒”我:“后面沒內容了,真的沒了。”
片尾真的沒有內容了嗎?這真不是影院具有專業性的解釋。片尾字幕的確是有點版權頁的意思,除了宣告電影是個集體創作作品外,從字幕那里,其實可以窺見電影的幕后故事。例如《畫皮Ⅱ》的特效組工作人員的名單非常長,從其中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可以看出中國特效制作水平的高低。再有,有趣的一點是看贊助商的名單,有利于了解影片植入廣告的情況,這時你會恍然大悟,影片中有些莫名其妙的場景和可有可無的臺詞就能得到解釋。
其實,字幕相當于音樂會、話劇等現場演出結束后演員的謝幕,現在中國的觀眾已經養成了在演員們謝幕時鼓掌致意的習慣,也鮮有觀眾在謝幕時離場。但在影院里,觀眾沒有意識到字幕就是全體主創人員對觀眾的謝幕,為什么要提前離場呢?良好的觀影習慣是需要藝術創作者與觀眾一起努力培養的。
要讓觀眾能耐得住性子,看完有的長達5分鐘的片尾字幕,電影創作者自己也是要下點功夫的,要有點吸引人的內容和形式。例如成龍電影的片尾是電影拍攝過程中,主演不用替身拍攝危險鏡頭的花絮,觀眾看得津津有味。片尾“彩蛋”是國外影片比較常用的方法,如《鋼鐵俠2》《雷神》《速度與激情5》《加勒比海盜》常在片尾字幕中加入一些趣味情節,或放上一段為電影續集埋下伏筆的片段。筆者前不久在看電影《痞子英雄》時,看字幕看了一半,發現影廳里人基本走光,于是沒有挺到最后的勇氣,與該片尾字幕后加的“彩蛋”擦身而過。據悉,《痞子英雄》和《春嬌與志明》是國產電影里為數不多的加了“彩蛋”的電影。
另外,影院的努力也很重要。影院放完正片部分不要打開大燈,觀眾自然就不會往外走了。影院改進了做法,無疑有利于培養觀眾良好的觀影習慣。
(編輯:偉偉)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
· | 電影《咒絲》詮釋心靈驚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