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曲”獻給德彪西——“紀念德彪西誕辰150周年專場音樂會”在京舉行
7月14日,中國國家芭蕾舞團交響樂團(以下簡稱“芭交”)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了一場名為“夜曲——紀念德彪西誕辰150周年”的專場音樂會,由指揮家張藝執棒。音樂會的上半場以法國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為主,包括《小組曲》和《三首夜曲》,下半場演奏了拉赫瑪尼諾夫的《五首素描練習曲》以及雷斯皮基的《羅馬松樹》。
在音樂史上,德彪西的地位獨特而令人敬畏,他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偉大、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孜孜不倦的改革家,這不僅僅在于他本人的藝術成就出類拔萃,更因為他闖出了一條新路供后人探索,直接影響到其身后的歐美許多著名作曲家,其中就包括梅西安、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一大批蜚聲20世紀國際樂壇的作曲大家。德彪西不僅在作曲技巧上不斷創新,無論在和弦、和聲,還是在配器方面都有獨到之處,同時在音樂的色彩、細膩以及抒情性等方面既繼承了法國音樂的傳統又別具一格。德彪西一生創作了無數的優秀音樂作品,其中標志其藝術最高成就的當屬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特》。德彪西還有很多作品為后人所稱道,如管弦樂曲《牧神午后》、交響素描《大海》等等。
《小組曲》原是德彪西于1889年創作的一部鋼琴四首聯彈作品,后被改編成管弦樂曲,并流傳至今。提起“夜曲”,很多人自然想到肖邦,也為之傾倒。然而德彪西的《夜曲》也獨具魅力,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作。完成于1899年的三首《夜曲》由《云》《節日》和《海妖》三幅生動的音樂畫面組成,體現了三種“自然的現象”,以大自然悠悠白云、熠熠光輝、奔騰江海為題材,宛如印象派的風景畫。對此,德彪西有過自己的解釋:“《夜曲》的標題,在這里應作較一般性,尤其是較富裝飾意味的解釋。它不采用《夜曲》慣有的形態,而以特殊的印象與光影為焦點,烘托出包括的所有意象。”值得一提的是,在演奏《海妖》這段音樂時,北京節日合唱團的音樂家應邀與“芭交”同臺獻藝。
與德彪西同時代的拉赫瑪尼諾夫創作于1911年的《五首素描練習曲》是一部難得一見的“音畫交融”且充滿“詩情畫意”的佳作。奧托里諾·雷斯皮基是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羅馬三部曲”是其代表作,即《羅馬噴泉》《羅馬松樹》和《羅馬節日》。其中,《羅馬松樹》創作于1924年,作品中,作曲家試圖以大自然為出發點,旨在喚起人們的回憶與幻覺,那些最能代表羅馬的百年老樹已成為羅馬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見證者。
7月14日是法國大革命爆發紀念日,也是法國國慶日。法國大革命所追求的“變革”對后世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當然也直接影響了作為法國人的德彪西,因為德彪西就是一位在音樂創作上追求變革的音樂家。選擇在這一天舉辦“紀念德彪西誕辰150周年”專場音樂會,既是一種巧合,也有著特殊意義。
其實,與其說這是一臺“紀念德彪西誕辰150周年”的專場音樂會,倒不如說是一次難得的“經典音樂之旅”,因為無論是拉赫瑪尼諾夫,還是雷斯皮基,作為德彪西同時代的作曲家,多少都受到了德彪西以及那個時代變革的影響,而且他們都是那個時代的作曲大師。更值得關注的是四部大部頭作品,都是有標題性的音樂,觀眾能在音樂的世界里欣賞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