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關注]遏制收視率造假之風
收視率造假,是誰在浮夸? 海春 繪
[記者調查]
收視率統計之現狀
現狀一:收視率買賣公開化
有關收視率造假的情況早就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特別是在2010年《人民日報》連續刊文曝光收視率買賣內幕后上升為社會話題,之后多家媒體對各地類似的事件進行了曝光,央視-索福瑞還專門以“維護收視率數據安全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為題召開研討會。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收視率造假并沒有因為媒體的關注、自我的反省而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也更加明目張膽。
日前,某電視劇出品人王建鋒在微博上爆料只要花5000萬某公司就可以將30集電視劇的收視率沖到全國前十。隨后還向媒體公布了該公司的長達十頁的合同內容。對于收視率提高的程度相對應的付費情況,明碼標價,令人瞠目。之所以收到這樣的合同,是因為該電視劇正在某地方衛視播出,為了讓王建鋒相信瞬間修改收視率的真實性,該公司還承諾免費贈送兩日的收視率,并在一天之內左右其高低。此消息一出,收視率造假又一次被輿論推到了風口浪尖,并在業界引起軒然大波。對此,中國傳媒大學教授、著名文藝評論家曾慶瑞痛批:當前收視率造假到花5000萬可以買數據是整個中國電視藝術事業和電視文化產業的一個恥辱!
收視率本是個舶來品,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從西方國家引進國內,當時國內有兩家調查機構,分別是索福瑞和尼爾森。收視率引發的質疑早在引進之初就露出端倪。據記者了解,上世紀90年代曾經鬧過一個笑話。索福瑞、尼爾森兩家公司對北京的受眾進行調查,推出北京十大知名導演排名順序。當時索福瑞調查結果是電視劇《紅樓夢》的導演王扶林排第一位,而尼爾森的調查結果顯示王扶林排最后一位。這就是利益左右的結果。但這并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才一直演變到現在的程度。收視率造假已從21世紀初期賄賂收買樣本戶的小打小鬧上升到了如今的公然造假數據,事態已經惡化到有關方面非重視不可的程度。因此人們呼吁應該下決心加以整頓,不能掉以輕心,不能放任自流,不能放任不管!
現狀二:收視率數據樣本戶選點不科學
央視-索福瑞是在1997年12月4日由央視市場研究股份有限公司與法國索福瑞公司合作成立的。2008年9月WPP集團在境外完成了對央視-索福瑞的外方母公司法國索福瑞集團的收購,在中國大陸,WPP旗下就有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兩家做收視率調查的公司,后來經過一系列運作,2009年初尼爾森退出中國市場。從此央視-索福瑞統攬全局,且各地衛視均被要求采用央視-索福瑞的統計數據,并為此付費。據業內人士透露,僅這一項的收入每年就能拿到20多億。
對于收視率調查的程序,取樣等環節,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院長、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曾多次公開質疑央視-索福瑞收視率調查的科學性。他認為收視數據的來源即樣本戶的選點就很不科學,并為此專門進行了調查。收視率傳到中國之后,也是按照西方的統計習慣,為了方便西方政要的競選,采樣選點均集中在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方,但這并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據仲呈祥調查,至少在以下三類觀眾群中,沒有樣本戶。第一是全國政協中的文藝委員。全國政協會上仲呈祥曾對央視-索福瑞的抽樣辦法進行了介紹,而當時在座的文藝委員中無一被采樣。第二是學校。他曾經在一次全國大學生文藝匯演上,問過180多位主管大學藝術教育的領導,按說,他們是最了解大學生審美需求的,據他們的說法是,學校里沒有一處被采樣。第三是軍隊。去年,全軍組織電視劇金星獎評獎,電視劇《兵峰》在部隊播出效果非常好,十分鼓舞士氣。但據有關方面人士的說法,該片的收視率很低。而央視-索福瑞是把數百萬解放軍指戰員排除在收視率統計之外的。仲呈祥說,現在的樣本戶不到一萬個,以此來判斷13億人的收視情況是值得商榷的。于是仲呈祥質疑,這唯一 一家收視率調查公司的數值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最廣泛的人民群眾?對于這樣不科學的統計需要我們正視。
現狀三:收視率與廣告收入直接掛鉤
“收視率是萬惡之源!”是因電視節目《實話實說》走紅熒屏的主持人崔永元的一句名言。這其中包含了多少電視人心中的苦楚。2000年前后,一批優秀電視節目因為收視率末位淘汰被請出了電視熒屏。收視率背后隱藏著多大的利益鏈條?據業內人士透露,收視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千萬甚至上億的廣告收入,所以對于電視臺來說這是重要的盈利標準。以電視劇為例,電視劇的出品方把電視劇賣給電視臺,電視臺付的費用來自廣告商付給電視臺的播出費,而播出費當然是來自廣大消費者也就是觀眾對產品的購買。在這樣一個利益鏈條上,收視率是生死攸關的重要數據。而且付給出品方的費用也要由收視率數據決定,據了解,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的電視劇,如果收視率低于4.8就要扣掉一部分原本要給出品方的錢,如果高于4.8還會在金額上獎勵出品方。收視率的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對于為什么會有公司專門做收視率的生意,也就可以理解了。由此看“萬惡之源”的說法也并不夸張。收視率,在電視界到底應該占有什么樣的地位,如何利用這把雙刃劍,從而杜絕收視率造假的問題,應當引起有關部門注意。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