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原創歌舞劇《曼蘇爾》銀川展演 地方劇的出路:旅游劇?得獎劇?
地方劇的出路在哪里?是一道關乎地方院團生死的命題,同時也是地方的文藝工作者發展繁榮地方文化亟待解決的問題。日前,由寧夏吳忠回族藝術團出品的回族原創歌舞劇《曼蘇爾》榮獲第二屆全國戲劇文化獎少數民族題材劇目大獎、出品人獎,該劇在銀川展演并舉辦了座談會。中國戲劇文學學會的專家與會并同當地的文化主管領導、文化產業工作者就《曼蘇爾》進行了研討。《曼蘇爾》的創排、展演、獲獎集中折射了當下少數民族原創劇的成長生態以及生存現狀,或許,該劇的存在能為地方劇、少數民族劇的生存發展提供有益的啟示。
>>藝術的得失
《曼蘇爾》根據流傳于吳忠地區的同名民間故事改編,講述了放羊小伙兒曼蘇爾從蛤蟆精手里搭救西王母三公主彩霞,并與之結為連理的故事,該劇演繹了黃河兩岸各族人民團結一心、戰勝邪惡、保護家園的神話傳奇。《曼蘇爾》以吳忠回族藝術團的演職人員為主要創作班底。作為一部地方文藝工作者創排的以地方題材為基,弘揚地方文化的劇,《曼蘇爾》必然帶有地方元素和地方文化特色,同時,也正是因為是地方劇,勢必因為資金、人力、物力的限制而留有遺憾。
與會的專家都認為,保持回族的原生態的文化展示是《曼蘇爾》的可貴之處,同時,永恒命題的突出,與黃河文化的共融,也是這部劇的亮點。中國戲曲學院文學系主任謝柏梁認為,“劇中純潔、無功利的愛情是任何時代都值得倡導的,追求真善美,與破壞真善美的行為做斗爭是容不得含糊的,這也是民間文化的特定指向,民間文化的善惡分明是其特點,這都是《曼蘇爾》的特質所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何玉人說,“神話傳說是一個民族的靈魂,這些神話傳說與史詩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高度,因此創作這樣的劇是有必要的。”
但在藝術表現上,《曼蘇爾》也有缺憾之處。謝柏梁說,“主演的服裝與群舞演員的區別度不大,在人群中經常無法辨識主演,有一場戲,群舞演員普遍穿著高跟鞋,而主演卻穿著舞鞋顯得很矮,主角的形象直接被壓制住了,這些都還有待改進。道具羊鞭的設置也比較粗糙,揮鞭動作設計也不夠精彩。”何玉人說,“《曼蘇爾》融合了歌、舞、戲三種藝術形式于一體,因此難度相當大,因為舞劇講究散點透視,與戲劇起承轉合的結構是矛盾的,該劇在二者有機融合上還需要改進。在表現手段上,編舞應該突出舞者挺拔的感覺,舞臺上的LED背景過于惹眼,遮蔽了演員的表演,此外,燈光沒有層次感,甚至沒有追光,這都是藝術呈現上的瑕疵,有待改進。”
>>讓游客看劇
北臨濱河大道,南臨開元大道,與尚未開放的吳忠回族藝術館隔路相望的是吳忠的新月廣場。新月廣場將成為吳忠的一處重要旅游景觀。據悉,吳忠現在有8個類似的在建的和已經投入使用的廣場,廣場已經成為吳忠市民休閑、娛樂的重要場所,也成為吳忠的景觀名片。據吳忠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清林介紹,當地計劃把《曼蘇爾》展演作為一項吳忠的旅游環節,吸引廣場游客,正在內部裝修的吳忠回族藝術館也將成為展演的主要陣地。對此,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梧桐認為,“類似的旅游鏈條不在少數,最知名的當屬張藝謀與麗江等著名旅游景點打造的‘印象系列’,但因為旅游景點、創作團隊的名氣和巨額的投入,‘印象系列’近水樓臺先得月,創造經濟效益相對容易。然而,吳忠能不能整合這么強大的旅游資源作為支撐,把《曼蘇爾》做成‘旅游劇’,仍需時間檢驗,但‘旅游劇’是條路子。”
中國戲劇文學學會會長曾獻平說,“《曼蘇爾》是塊璞玉,它的主題有著永恒的特質、觀眾接受起來很容易,不要自己束縛手腳,它的演出范圍可以很廣,而且演出形式也可以是不拘的,它可以在廣場上演,也可以在會堂里演,它可以演出完整版的,也可以像折子戲一樣演出片段。之前已經有成功的案例,像舞劇《大北川》已經做成綿陽市的一個文化品牌了,關鍵還是要讓觀眾看到,多演出。”
>>爭獎不唯獎
“在北京幾百萬元排一部劇是正常預算,但對地方院團而言,幾十萬元就是筆巨款,地方院團的壓力可想而知,因為人力、物力上的限制,地方院團的劇與北京院團的劇相競爭并不具備優勢,然而,如果地方劇獲得國家級的文化獎項,那院團的發展會御風行舟,甚至帶動整個地方文化的發展。否則,院團的日子會更不好過,作為全國戲劇文化獎的評委,我們平衡了多方面的因素,才頒發了這個獎。”梧桐如是說。
經相關統計,《曼蘇爾》在銀川展演的觀眾選票滿意度高達96%以上,盡管藝術上有不少遺憾之處,但顯然觀眾對這部戲還是很買賬的。梧桐分析道,“如果這部戲在北京演出,可能得分就沒有這么高了,因為北京的觀眾看的精品很多,自然打分也比較挑剔,但也說明了像吳忠這樣的城市對優質的劇目充滿了渴望。”
得獎固然可以推動地方戲劇的發展,但評獎歸根結底還是要為觀眾服務,如若把地方劇的發展全寄托在評獎上,那評獎勢必承受不能承受之重。寧夏藝術產業從業者閆鳳亮認為,“評獎首要看演員的表演,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這對不發達地區的劇目來說,才是公平的。當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時,文化自然是向前發展的,但當經濟落后的時候,文化每前進一步,就要比別的地方努力很多倍。只要演員是一流的,哪怕舞美是三流的,觀眾照樣被感動。藝術創作不光是為得獎,文化產業工作者要面向社會辦文化,發展藝術,但面對市場時,單一的舞劇和歌劇樣式想走市場還是很難的,藝術樣式的分類和界定,歸根結底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曼蘇爾》糅合了多種藝術形式到一部藝術作品中,能讓老百姓感受到多重美感就是好樣的。從文化產業運作的角度看,《曼蘇爾》還可以打磨得更精致,群舞的表演還要更精細,必須要協調,統一,還有很多舞臺手段并沒有使用,我能理解他們的難處,這是因為資金不足。《曼蘇爾》的基礎是好的,如果給予一定的資金和時間,演員再精心打磨,還能更上一層樓。”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