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產業:城市發展第四波經濟動力——二○一三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啟動
日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共同發起的2013年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啟動,未來城市將與文創產業聚落結合,成為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
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第四波經濟動力,它以質感美學、品味生活為主軸,所能創造的價值與影響已受到許多國家重視,各國皆通過文化創意產業來提升國家競爭力,創造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在我國,文化創意產業也由藝術家個人、企業推展至國家層面。各地方城市配合中央政策頒布政策、打造文化園區。北京有個798,上海有了M50,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速度快,前景備受看好,市場具有極大的增長空間。這期間,國內出現一批優秀的文化企業以及口碑頗佳的藝術作品,如水晶石數字科技的《清明上河圖》、廣東原創動力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北京新畫面影業的《圖蘭朵》、音樂家郎朗的鋼琴演奏走向國際等。
城市因為文化創意的滋養在逐漸蛻變,城市發展的重點在發生改變。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向勇表示,21世紀,城市發展重點已從商貿、工業、商務走向文化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可從宏觀的國家政策、微觀的企業產品以及綜觀的城市集聚來評估,2012年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分水嶺,未來城市將與文創產業聚落結合更加緊密,走向中高級產業發展。
如今,文化創意產業的清新之風吹拂著中國的每一個城市。“2011年至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由占GDP比例的2.5%增加至5%以上?!蔽幕堪l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書》如此指出。
一個城市應該如何營造適合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呢?2011年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發布《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調查報告》,對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分析細化到“兩度兩力”,即文化支持度、文化內涵度、文化創造力、文化發展力。上述調查評估的36個城市雖然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但是因地理環境、發展時間以及居民文化素質等因素的不同,使各城市發展出現程度不一的發展制約。
報告中,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排名前列的城市皆在產業發展上獲得政府有力支持,而且起步早、發展時間長。其中,上海位居第一。上海是推進文化創意產業最早、速度最快、實力最雄厚的城市,相關產業形態成熟。上海市政府一直以來對文化創意產業高度重視,注重廣播電視、電影、出版事業等文化品牌的建立,還積極主辦重量級的大型文化活動?!笆澜鐒撘庵浮奔s翰·霍金斯這樣稱贊上海:“如果我擁有一個中國最佳創意城市的獎杯,我將其給予上海,因為上海市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內地創意產業的領導者。”北京的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位列第二。據北京市發改委信息顯示,“十一五”期間,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迅速發展,已經成為僅次于金融業的第二大支柱產業。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整體實力雄厚,2008年奧運成功舉辦,不僅為北京樹立了嶄新的城市形象,更大力提升了北京市的國際知名度。杭州因其歷史名城的地位和來自政府方面的巨大支持,在這次調查中排名第三。
記者了解到,《2013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競爭力調查報告》將有3項創新:一是城市研究樣本增加揚州、常州、中山、泉州、石家莊、嘉義6個城市,從原有的36個增為42個,讓研究范圍更為全面;二是在文化軟實力的評估中,從原有之文化支持度、文化內涵度、文化創造力、文化發展力此4項指標,延伸出文化融合度與文化影響力兩個構面,研究指標從84個增加為105個,讓報告更臻完善;三是增加兩岸文化創意界20位專家,針對問卷結果執行評比,讓報告更具專業信賴度。
臺灣中原大學教授呂鴻德說過,一個國家的崛起,從早期的武力侵略、貿易輸出到今日的文化滲透,文化已然成為當今各國發展最重要的面向。環看世界,著名的文化創意產業城市都有其獨特的“品牌”,像巴黎的時裝、紐約的百老匯等等。
為了將資源集中并妥善運用,城市莫不利用有限資源著力發展特定產業,依據各城市不同經濟結構開發符合城市原有基礎的文創產業。比如,北京著力幫扶中關村等科技園區,利用其既有的研發資源全力發展動漫產業,為成為“動漫之都”打下堅實的基礎;上海已經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設計之都”稱號,現在則繼續利用其商業化的優勢地位,將創意產業與全球盛會相結合,發展會展產業,進一步推動創意產品行銷國際化與形象推廣全球化。
在商業化的同時,各城市在歷史和文化上也在積極地尋找自己的特色,通過文化底蘊以及歷史記憶,聚集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名片,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由之路。以哈爾濱為例,冰雪是哈爾濱獨特的文化符號之一,哈爾濱每年一度的國際冰雪節是世界四大冰雪節慶活動之一,已成為國內獨具特色的冰雪文化的代表。再看成都,2010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美食之都”稱號,美食成為成都閃亮的名片,“食在中國,味在四川”的理念深入人心。再如西安,作為具有悠久歷史的古都,發展歷史文化旅游是其必須堅持之路。
雖然我國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但這個新興產業也面臨種種考驗。
文化部部長蔡武就曾指出,我國文化產業能量過于分散,導致文創業界出現“軟、小、散、濫”等問題,很多產業規模偏小,也沒有打響品牌。
企業規模過小,產業群聚有待建構,這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北京文化產權交易所籌備組負責人彭中天表示,大部分文創企業的發展仍屬于單打獨斗,缺乏上下游整合,使其產業鏈發展尚不完整,產業群聚效益無法彰顯。
文化創意產業第二個突出的問題是人才缺乏。打造創意城市,必須建構在創造力的培養與教育上。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從業人員數量大,但高端人才、復合型人才匱乏且分布不均?!艾F在的文化產業尤其需要經營人才的加入,以形成文化產業的復合型人才。過去我們機制不靈活,致使人才流動不暢通,因而制約著從業人員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北本┐髮W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說。
文化創意人才的缺乏,與我國長期以來的教育弊端有密切關聯。以前,教育界過度強調專業知識的灌輸,忽略意義的主動建構;強調單打獨斗式的競爭表現,忽略團隊合作式的知識分享;重視學科本位,忽略課程整合的教育弊端。這些問題,使文化創意人才難以培養出來。
除了人才瓶頸,文創產業在籌措資金、融資抵押上也有諸多問題需要解決,一些相關制度和政策正在探索中。向勇表示,文創產業價值評估問題不能解決,文創產業與資本市場的融合就無法深入,文創產業也就無法發揮產業價值鏈的效能而做大做強,建立文創產業價值評估制度是中國發展文創產業的關鍵舉措。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