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等待、呼喚報告文學的春天歸來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由《紅巖》雜志社發起的“紅巖文學獎”計劃取消報告文學單項獎。雖然目前尚在論證階段,是否取消尚無定論,但多少折射出了報告文學在網絡時代的處境。取消“紅巖文學獎”的“動議”,引起了各方熱議。
據稱,如今報告文學作品不多,又大多是應景之作,缺乏有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好作品。也許這是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報告文學作家、《文學報》總編輯陳歆耕認為,報告文學寫作最吃力的階段是采訪獲取素材,寫報告文學是個“體力活兒”。因為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吃不得苦,所以報告文學越來越缺失?;蛟S這是一家之言。然而,報告文學越來越缺乏文學性,越來越成為表揚稿,自然就越來越不受歡迎。在筆者看來,這才是報告文學式微的重要原因。因為現實社會是個復雜的社會,需要批判的東西太多,而且,需要批判的東西比需要表揚的東西更多,如果報告文學只會表揚,自然就與粉飾太平無二,當然就不會有人待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我國報告文學的黃金時代,創作隊伍龐大,優秀作品多。那是改革開放之初,人們思想開放,文藝“雙百”方針得到了認真貫徹,于是好作品紛呈不斷。而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對批判越來越不容忍。試問在這樣的批判環境缺失的今天,包括報告文學在內的以批判為生命的文學文體怎么會興旺呢?
雖然說報告文學有很多寫優秀人物的作品,但批判性絕不是報告文學的襯托。筆者有個朋友,近年來寫過不少“報告文學”,但沒有寫出名堂。因為其寫的“表揚稿”多是應邀的,寫完了,所謂的報告文學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其思想性和文學性更無人恭維。報告文學的式微,與社會批判性缺失關系甚大。在筆者看來,報告文學的式微,不只是文學式微的必然,更是社會環境下的必然,畢竟報告文學是最貼近現實最能迅速反映現實的文體。報告文學不能只是歌頌表揚。在重慶學者藍錫麟看來,好的報告文學應有社會擔當,有歷史使命感。我們呼吁,《紅巖》保留報告文學這個獎項,我們等待、呼喚報告文學的春天歸來。
(編輯:路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