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藝原創大戲《甲子園》首演大獲成功 演出一票難求將加演九場
話劇《甲子園》劇照 新華社記者 唐師曾 攝
經過兩個月的排練,9月15日,北京人藝年度原創大戲《甲子園》正式與觀眾見面。以“原創、當代、北京”為出發點,再加上人藝一貫的人文關懷,這部以大愛為主題的劇目最終為觀眾呈現了一方溫暖的色調,“希望這成為人藝前60年、一個甲子的輝煌‘收官’;也是后60年、一個甲子的華麗‘幕啟’……”北京人藝院長張和平說。
演出當晚,首都劇場座無虛席,當飾演彥梅儀的呂中、飾演黃仿吾的藍天野、飾演姚半仙的朱旭、飾演金奶奶的徐秀林、飾演金震山的鄭榕和飾演王奶奶的朱琳出場時,觀眾毫不吝惜他們的掌聲。多位老藝術家們同臺飆戲,性格角色卻毫無重復雷同之感,人物特點鮮明有致:建筑師黃仿吾儒雅瀟灑,舉手投足洋派十足;解放軍的老旅長金震山盡管有些老年癡呆的癥狀,但卻顯得“童心未泯”,經常惹得觀眾笑聲不斷;姚半仙研究易經,“幼稚”不離嘴邊,甚至坐座位也要按照八卦圖;王奶奶臺詞不多卻句句動人;彥梅儀儀態優雅的背后卻負載了喪女之痛,并在黃仿吾的身上找到了暮年之愛;徐秀林飾演的金奶奶,心直口快,是典型的“老北京”,熱心腸。
“劇中的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但是最后,愛讓他們這不同的河流交匯在一起,凝聚在一起。”編劇何冀平描述《甲子園》的主題時說道。這部作品通過一家名叫甲子園的養老院里老人和年輕人之間不同觀念的碰撞,讓每個人的秘密浮出水面。這當中既包含了當今社會各個年齡層的心態,又反應出人們心底永恒不變的愛。而整部《甲子園》就是每個人的秘密逐漸剝脫的過程,與之呼應的是大幕拉開,舞臺中央赫然而立的古樹,這棵古樹見證過甲子園這座古宅主人的瘋狂、救贖和所有人的秘密,意味深長的是,甲子園曾經的主人黃仿吾從祖父那里繼承了一套與樹對話的語言,而他也是聽到創立甲子園的陳院長臨終遺言之人,所有的秘密匯聚成一句未完的話,“還……”黃仿吾臨終前把這個厚重的字眼所蘊含的故事和情感一一解釋給陳愛林聽,此時,在黃、陳二人對話時半截升空的古樹,又回到了樹樁上,這種超現實的調度,也暗示了劇中角色們心靈上的傷口的愈合。
正如何冀平所說,“這個戲,我希望基石是厚重的,但又充滿了浪漫情懷,每個在臺上的人,展現出來的都是一種活力。”為最大限度的配合舞臺表演,展現浪漫情懷,此番《甲子園》的舞美新意十足:上下兩層的古老洋房真實再現,在二層樓上再裝置一個轉臺,用來轉換場景。蒼天老樹矗立舞臺中間,配合洋房上鋪滿的爬山虎,隨著劇情變化而變換色彩,整個舞臺可謂浪漫多情。著名作曲家王立平專門為該劇創作的音樂,溫暖人心。
《甲子園》最讓人稱道的是,云集了老、壯、中、青、少五代演員,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更有6歲的小演員,年齡跨度之大“都可以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了”。五代同堂,年齡跨度背后包涵的是一種難得的融合和傳承,“這部戲要表現的遠遠超出了戲本身和排練場所能包含的內容”,在張和平看來,人藝上下一心完成的薪火相傳之作,意義更大。
此外,《甲子園》中也不乏一些針砭時事的對白、情節設計,如“他是老北大的學生,可比現在的教授還有學問吶”,香港老板之所以看中甲子園,竟是因為此地風水好,想改造成自己的祖墳之類。然而,《甲子園》本身也受到一些劇迷的指摘,如演員雖然出彩,但劇本的心理深度挖掘不夠,節奏把握也有問題等等。
《甲子園》演出開始就一票難求,北京人藝也破天荒地決定再加演九場,本來定于10月7日結束的演出將延續至10月20日。北京人藝也希望通過此舉回饋觀眾對這部作品以及對北京人藝的關注和支持,“在我的導演生涯中,加演是頭一回,觀眾對北京人藝現實主義的肯定,對人藝演劇風格的肯定,將會讓我們對未來更加堅定,作為導演,我也會更好地去堅守和創新。”任鳴說。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