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闌尾工程”何時休
據新華社報道,2010年山西婁煩縣提出打造“孫大圣故里風景區”,規劃修復原有的水簾洞、悟空出世石、猴王廟等古建筑。兩年過去,除了綠化的5000多畝荒山以及4層樓高的接待中心外,其他規劃都未實施,但已投入6000多萬元。
孫悟空原是小說人物,偏要給他找個“故里”,這聽來就覺得滑稽。近年來,國內一些地方為搶奪這一“香餑餑”爭論不休,前后出現過山東說、河南說、福建說、江蘇連云港說等“考證”。一個虛擬的故里,居然還有好幾個地方爭搶,更是一種黑色幽默。極其可笑的是,還有些“專家”煞有介事對此進行研究,連當地部分居民姓孫也成了一個論據,這孫悟空的子孫未免進化得太快了吧!
上面所說不妨當做笑話。當地政府部門對此大概也心知肚明,只不過訴求點不同,一時也顧不上那么多了。在地方看來,找到這么一個文化賣點,既可滿足招商引資需要,又可給地方政績披上文化外衣,顯得冠冕堂皇一些。盡管當地政府對該項目并未給予直接資金支持,但土地出讓、政策扶持使用的也是公共資源。如今項目變成爛尾工程,當地相關部門無論如何都難辭其咎。
放眼國內,類似的文化爛尾工程實在不少。如去年底轟轟烈烈舉行過揭牌儀式的河南汝南縣“梁祝故里”項目,因開發商自身經濟問題,目前除牌坊和部分枯萎的景觀樹外,工程再無任何進展。事實上,即便這些文化項目建成,也不過是一種文化“闌尾工程”。相關工程雖美其名曰文化項目,實則依托于虛無縹緲的民間傳說、文學故事,并無多少真實歷史底蘊。這樣的工程項目,只不過是歷史文化長廊中的一段闌尾,毫無美感,一無所用,還容易發炎潰爛。
尤其是,一些地方歷史積淀深厚,卻不知出于何故,好好的文物古跡不去保護,偏要跟其他地方爭搶假古董。為此,甚至不惜拆毀文物,建造山寨文物。還有一些老胡同、老建筑被徹底拆毀,原地卻建起所謂歷史文化街區;文物單位被修繕一新,加蓋違章建筑,然后當做豪宅掛牌出售。如此“以舊換新”的結果,就是GDP增加了,政績閃亮了,可是真文物沒了,文化傳承也就無從談起。就這樣,有些地方居然還好意思說自己是在發展文化產業。發展產業不假,可哪里看得見“文化”二字?公眾看到的,無非是文化鬧劇而已。這些所謂文化產業、文化工程,除了像變戲法一樣地忽悠錢,很難說有什么文化含金量。
熱衷于搞這類文化“闌尾工程”的地方,是該醒醒了。這種戲碼公眾早就看穿,開發商也漸漸沒多大興趣跑龍套,很快就要演不下去了。再說,有這資金有這熱情,不如好好盤點家底,把地方上真正有歷史文化價值的文物遺產保護起來。這不僅是一筆無形的精神遺產,也是十分可觀的地方文化品牌。左手是政績,右手也是政績,保護好文物遺產,合理加以利用,這豈不是更加順應民意,也更加可持續發展?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