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照亮火焰 ——“中國作家看煤礦”走進澄合礦區側記
作家們在澄合王村斜井觀看礦工技術演練
煤炭是工業文明的火焰,是現代文明發展的核心的動力。作家是人類的良心,其作品則是照亮人類前行的火焰。近日,由中國煤礦文聯與陜西陜煤澄合礦區工會聯合主辦,中國煤礦作協、陽光雜志社、澄合礦區職工文聯承辦的第六屆“中國作家看煤礦”暨澄合礦區第二屆職工文化藝術節活動在澄合礦區正式拉開帷幕。當兩束火焰交融輝映時,火焰照亮火焰,便有了更燦爛的光,更偉大的力量。
與文學青年面對面
“在黑暗中點燃著國家和民族的光明,黝黑的煤炭,承擔了工業時代最艱巨的任務,發光、發熱、發電……”在與礦區文學愛好者交流時,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何建明說:“煤礦工人偉大,不是喊在嘴里的,而是每一個人能實實在在感知到的。煤炭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貢獻可謂無處不在。”何建明從自己的創作經驗出發,告誡文學愛好者,業余創作不要有自卑感,要積累生活閱歷,調動自己的才情,抓住瞬間的感受,從而創作出好作品。
在作家們面前,澄合礦業公司黨委副書記吳樹林、工會主席焦振芳、礦區的文學愛好者們敞開心扉,積極踴躍發言,大膽地提出自己在創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劉慶邦曾3次來到陜西,他的名篇與陜西神木有著深厚的淵源。他勉勵業余作者勤奮創作,寫出無愧于時代的佳作來。北京市作協副主席徐坤也談到讀書與寫作的關系,并說一部作品能否成功,情感的切入點和圓熟的寫作技巧是必要的前提。
感受礦區文藝魅力
活動期間,澄合礦區第二屆職工文化藝術節在王村煤礦開幕,何建明在致辭中說:“在這里,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濃厚的文化氣息。澄合有著40多年的歷史,一代代澄合人為我們的國家、民族和這個時代的發展進步,貢獻了青春和生命,礦工用勤勞的雙手為我們帶來了溫暖與光明。”
中國煤礦文化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煤礦文聯副主席龐崇婭在致辭中指出,澄合礦區第二屆職工文化藝術節開幕之際,正值第四屆中國煤礦藝術節進入高潮之時,她希望澄合礦區的廣大職工不僅要在自己的藝術節上施展才藝,更歡迎大家融入到全國煤礦文化藝術節的氛圍中,讓全國煤炭行業都能夠一睹澄合藝術家們的風采。
劉慶邦、孟繁華、徐坤、孫少山、寧小齡、陳東捷、程紹武、馬津海、張強、徐迅、劉俊、荊永鳴、李康美、王曉渭等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家應邀出席開幕式并參加了各項活動。
以“奔向新未來”為主題的藝術節文藝匯演,展現了礦區職工健康向上的時代風采,表達了礦區干部職工不懈追求、不斷創新的信心和決心,引起了作家們的強烈共鳴。
礦區處處孕新篇
“中國作家看煤礦”的主要活動就是下基層,了解礦區生產和生活情況。在王村斜井,作家們看到技術能手們的演練,不禁為他們嫻熟的技術叫好。在井口,看到一封封情真意切的家書,作家們稱贊這些家屬們才是真正的“作家”。
王村煤礦作為全國聞名的先進企業,先進的管理模式被許多企業奉為經典。著名評論家孟繁華說:“我要給王村煤礦寫傳。”此語一出,立即得到作家們的熱烈響應。以《八百米深處》成名的作家孫少山參觀后感慨道:“現在煤礦如此先進,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證,職工生活和福利大幅度提高,這在過去是無法想象的。”
在作家們的眼中,煤炭就是火焰。它影響著人們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作家們對煤炭產生了敬畏之心。煤礦工人將自己的光陰拋灑在地層深處,為了別人在黑夜中得到光明,他們舍棄白天的太陽,寧肯在地底下采掘煤炭,這種奉獻精神感染著每一位作家。大家表示,煤礦工人的奉獻精神照亮著作家的心靈世界,作家需要好好思索,要像煤礦工人一樣,創作出能夠產生火焰的作品來,照耀人類。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