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筆畫不可少了繪畫性
繪畫性,就是借助某種工具及繪畫材料通過立意、構圖、造型等等表現手段創造出來的可視形象。這種可視形象的表現痕跡帶有直接性、一次性筆觸感,作品具有原創、不可復制性。原創、不可復制更是繪畫的基本要素,否則就不是繪畫,屬工藝品一類了。
傳統工筆畫的特點是謹致精微、惟妙惟肖、靜謐清新、雋永細膩,這些工筆畫的特點決定了其畫面技法必須多次暈染加工方能形成。我們仔細研讀、賞析《女史箴圖卷》《虢國夫人游春圖》《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雙鳥戲兔圖》《芙蓉錦雞圖》等等眾多名作,不管內容、材質、構圖等等的不同,也不管多少次的暈染,如何暈染、怎么制作,它的書寫性、筆觸感等繪畫性依然很強。
隨著社會發展,勾線造型與“三礬九染”的傳統語言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工筆畫家的表達意圖。各種新技法源源不斷地被使用,噴槍、滾筒、刮刀、砂紙、各種拓印工具等等新材料也被運用。工筆畫家在工具、材料、技法方面的各種嘗試與探索固然是必要的,但這種嘗試與探索需在民族文化傳統的大語境中進行,不能為技法而技法,為新而新,導致工筆畫的繪畫性缺失,最終使工筆畫消亡。
一個事實是工筆畫的界限越來越模糊,一個畫種的概念也不斷地泛化、延伸。由于過分依賴工具材料和技法上絞盡腦汁、走火入魔式的求新變異,造成當代工筆畫很普遍的“炫技”之風。為了技法而技法,畫面效果上失去了筆觸,失去了繪畫性,更失去了書寫性,當然更毫無繪畫感情可言。不得不說,如此的繪畫只是像工筆的工藝品而已。因為這類制造出來的“工筆畫”讓人看后,一點點作者的個性與情感都感受不到,毫無意味可言,更看不到民族藝術的一點實質特征。
國畫強調的是主體精神氣質的表現,注重人格修養和道德品質以提高畫面的“境界”與“格調”。要看畫家的激情與生活積累、生活感悟——是否有感而發,那些靠工具材料的堆砌,苦熬日子絞盡腦汁玩特技的作品離國畫的本質愈來愈遠。而當代工筆畫家在盲目“炫技”之風中,迷失在各種材料中,失落在各種肌理中,表現出工筆畫的繪畫性缺失,其原因是國畫傳統語境的轉換在日新月異的當代,使人們遠離了對傳統文化的關懷,外來文化的沖擊與影響,在物欲橫流的商品社會大背景下造成了對繪畫感情的忽視與冷漠。
工筆畫說到底還是繪畫,繪畫還是要保持繪畫性,失去繪畫性就等于自取消亡。中國畫注重筆墨,注重書寫性,“骨法用筆”“力透紙背”“屋漏痕”“折股叉”等等都無非是講筆與宣紙接觸所遺留下來痕跡的好與壞,這些痕跡是畫家繪畫感情傳遞的重要載體。“筆觸”的輕重、緩急、濃淡、干濕等等都是畫家情感的直接體現。相當一部分通過噴、印、貼等手段所制作的沒有繪畫性、缺少筆觸的工筆畫,還有各種旅游景點的大量復制品工筆畫,到底有畫家的多少情感可言,是個很值得探究的問題。畫家應將自己的生命融入自然,把自己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與自然合二為一,在物我交融之時,感悟生命,凈化心靈。只有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作品,只有真情實感升華后所創作的作品才能打動別人。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