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市場:拐點?還是新的發展階段?
國慶黃金周期間,國人掃貨海外,一度成為外媒熱炒的話題。在經濟危機影響之下,歐美主要大國期待的復蘇似乎遙遙無期,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更被人們寄予厚望。近日,借2012中國藝術品產業博覽會在京舉辦之際,全球拍賣巨頭蘇富比落戶北京,尤其引人關注。有評論認為,在經過數個世紀的發展之后,全球藝術中心東移已是大勢所趨。
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2011年達到了13479億,增長率為21.9%。這一數據,比2010年及前10年的平均增長率似乎均有所回調。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認為,這主要受制于外部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這種調整既預示著在經過10年以上的熱運行之后,中國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新的拐點,更重要的是,借藝術中心東移之際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在該博覽會舉辦的“全球化時代的藝術品產業國際高峰論壇”上,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副司長吳江波表示,“十二五”期間,文化部將把藝術品業列入重點發展的11個行業門類,提出了形成兩到三家最有世界影響的藝術產業集聚區、將中國建設成為藝術品交流區的重要目標。而此前由文化部發布的《2011中國藝術品市場年度報告》則顯示,2011年中國藝術品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108億元,名列世界第一,年增長率24%。其中,藝術品拍賣市場交易額為975億元(港、澳、臺拍賣市場成交額為148.68億元),畫廊、藝術經紀和藝術品博覽會的交易額為351億元,藝術品出口額達30億元。
那么,藝術品市場“新的發展階段”的瓶頸和契機何在?
大多數情況下,藝術作品主要在博物館、拍賣行和畫廊里面呈現。但進入到文化產業的發展階段,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特殊的文化生態,比如798藝術區、宋莊藝術區等等,它們實現了藝術家的集聚,有的側重于作者和市場,有的則側重產值。無一例外,它們都跟資金的流轉緊密相關,藝術品的市場化程度成為專家考量的重要指標。
“純粹從交易量上來講,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是非常活躍的。但它又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說我們整個市場投資現象很活躍,造假也很活躍,文化藝術品市場還沒有完全成熟,但是造假已經很成熟了。”在上海文化產權交易所總經理張天看來,藝術品產業資源非常豐富,但是市場化程度很低,這是制約其發展的關鍵之處。
張天解釋,目前看來,宋莊藝術區是一個要素資源的匯聚,不同的非通用的藝術品和藝術家匯聚到一起,但還沒有一個通用品或通用的市場,那么要把它融合、化解到一起,形成新興的市場,就需要對文化產業園區進行新的升級。拿全國的藝術品市場來說,是什么狀況呢?比如像畫廊,它的交易成本非常高,結果導致了通過類似畫廊的形式很難形成全國性的藝術品資本化流通。目前畫廊實際上還處在一個自給自足的狀態,市場非常狹小,可老百姓投資的需求卻很大。
伴隨著文化產業從傳統體制改革、轉型,文化產業得到了較大發展,特別是數字化信息等技術帶動新的業態發展,從而使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形式或者文化市場的形式,進入到了短缺與過剩并存,即結構性過剩的時代。經過前一個十年的發展,文化產業的發展動力將從投資轉向消費,發展方式將從數量規模型走向質量效益型。與此同時,由于我國文化產業一直是分行業發展的,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推動原有的文化企業逐漸成為市場的主體乃至進行大規模重組,跨行業將是大勢所趨。文化產業也將從分行業發展走向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和主導產品將越來越被跨行業所取代。
在闡述其“拐點”理論時,張曉明則從宏觀上認為,穩步的制度創新將克服依靠政策推動文化產業所帶來的不確定性,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長久的基礎。他說:“經過十年的發展,地方政府主導的模式開始顯示出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的泡沫化傾向,越來越難以為繼。此時,國家層面的文化產業發展目標日益清晰,有關政策措施相繼出臺。無論是行業性的融合發展,還是地區性的跨界發展,實際上都是從條條塊塊的管理方式走向以市場為基礎的、統一的、綜合的管理模式。創新的機遇期即將開始,如何迎接新的發展階段,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制度創新。”
在走訪798藝術區和宋莊藝術區時記者發現,前者更多地聚集了各種畫廊,后者則以藝術家創作的畫室居多。近年來,隨著宋莊的逐步開發,藝術品交易商、藝術經紀人等不斷涌入,當地政府在不斷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之外,也有意識地對相關配套進行了完善。據宋莊鎮鎮委書記李霞介紹,宋莊將爭取在保有現存藝術聚集生態的情況下,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吸引更多的藝術從業者到宋莊來,而此次中國宋莊藝術品交易網借藝博會舉辦的契機正式上線,也是這一系列舉措的重要推進。
張天更關注宏觀環境和微觀變化之間的“市場”,認為突破藝術品產業瓶頸就要創新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打造和完善藝術品完整的產業鏈。其中,文化產權交易市場被他看作是藝術品投資規范運營的重要平臺。張天認為,在現有的市場體系中,增加具有公信力的國家級交易市場,完善交易體系,形成多層次的藝術品交易市場體系;而文化產權市場將是破解文化藝術與金融資本對接瓶頸的一個有效通道。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