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收藏雖是小生意,卻是大事情
盧溝橋(蛋白照片) 1877年 托馬斯·查爾德
這是目前所見最早的盧溝橋全景照片之一,攝影師自西向東拍攝紀錄下盧溝橋各式石獅及威嚴門甕城城樓。原底曬印,品相完整,照片左下方有攝影師“T.Child 1877”的簽字,并寫有“LUO KUO BRIDGE NEAR PEKING”
給力當代,讓市場更穩健
相對于拍一張就會少一張的老照片,未來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且事實上數量正在日漸增多的中國優秀當代影像實在值得繼續給力。
拍賣之于藝術家和藝術品有“入冊、定價、傳播和增值”的功能。“入冊”,即攝影師及其作品進入拍賣圖錄,表示市場認可了該攝影師的身份轉換為藝術家,特別是對于年輕藝術家而言,可以在市場肯定的基礎上繼續堅持自己的道路,即便拍賣未能成交,攝影師和作品也會因拍賣圖錄的有效傳播和保存而引起藏家和市場的注意。
這是華辰影像對于拍賣之于攝影家個人意義的見解,而就整個攝影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而言,李欣認為,相對于拍一張就會少一張的老照片,未來具有廣闊市場前景且事實上數量正在日漸增多的中國優秀當代影像實在值得繼續給力。
眾所周知,雖然近年來老照片已經開始獲得國際影像拍賣市場的注意,但這個市場最出風頭的依然是當代影像,從攝影大師愛德華·斯泰肯的《池塘月光》2006年2月在紐約索斯比拍賣行以292.8萬美元刷新國際攝影拍賣紀錄,到美國藝術家理查德·普林斯《牛仔》的340萬美元,到德國攝影家安德里亞斯·古爾斯基《99美分II》的334.6萬美元,到美國當代女攝影家辛迪·雪曼《無題第96號》的389.05萬美元,再到安德里亞斯·古爾斯基《萊茵河2》的近434萬美元,國際影像拍賣的成交價霸主一直為這些以表達創作者觀念著稱的當代攝影作品。
不僅如此,據百年印象藝術總監陳光俊在不久前結束的2012年上海國際攝影展攝影收藏論壇上透露,當代影像在百年印象的成交量中所占到的比例遠大于傳統影像,近兩年尤其如此,當代影像銷售甚至占到畫廊銷售的90%。究其原因,這自然與賣家多為西方收藏家不無關系。事實上,這也印證了李欣早前的透露——經過6年的市場培育,國內攝影作品的收藏家已由當年的幾個發展到幾十個,其中不乏國內外有關機構和出手大方的企業家,更有越來越多懂攝影、懂行情的“80后”、“90后”收藏家進入。但就拍賣市場而言,藏家中60%關注的是老照片,這其中機構占30%。原因在于近年來各地陸續建立和發展自己的博物館,并開始著手撰寫地方攝影史。
重視收藏研究和整理老照片,為國家留下應該保留的東西,自然責無旁貸,但如何搶在外國投資人和收藏家之前收藏中國的優秀當代影像,身處影像收藏二級市場的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影像部也不想袖手旁觀。對于未來,李欣有很多規劃,其中重要的一塊就是籌劃加大當代影像的上拍比例,在有關學者的幫助下,共同梳理當代攝影史,建立評判體系。這于華辰影像拍賣而言是當下繼續事業的一件大事情。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