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風徽韻 其味無窮——觀黃梅戲《徽州往事》
經過三年的精心打造,黃梅戲著名演員韓再芬于近日獻演了再次以徽州故事為題材的劇目《徽州往事》,連續三場演出,皆座無虛席。從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戲劇專家到普通的市民、農民,無不高度贊揚。比起《徽州女人》,該劇目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更加貼近當代人的審美趣味。歸納起來,其美有六點。
題旨美。該劇表現了十九世紀末連綿不斷的戰爭和燒殺搶掠的匪患給普通百姓所造成的苦難生活,它以一個女人的悲苦命運,形象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沒有和平的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既不可能有繁榮富強的國家,更不可能有個人的幸福生活。平安,才是百姓最大的福祉。看了這部戲的人,會為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而感到幸運,會珍惜當下這種海晏河清的大治局面。
故事美。該劇之所以能使普通的觀眾全神貫注地看下去,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吻合中國人審美心理的故事:一個美麗、聰明的女人在動亂的歲月中如何與命運進行抗爭?又如何在愛情、婚姻、禮教的漩渦中掙扎?劇目不僅讓女人的命運引發觀眾高度關注,還運用了設置懸念、情節突轉等講述故事的方法,讓觀眾欲罷不能。時下的戲曲一般都因怕觀眾提前退席,而不再安排中場休息,但該劇中場休息時,無一觀眾退場。
音樂美。該劇大量運用了背景音樂,對于描畫十九世紀五六十年代徽州的社會氣象、渲染特定的環境氣氛、透視人物的情感世界,有著很大的幫助。在情節的關紐之處和女主人公命運的突轉之時,其背景音樂總能夠將觀眾帶到那劇目所表現的時代與環境之中,感受到時代的凄風苦雨和女主人公的悲涼心境。
歌舞美。黃梅戲的旦角聲腔以聲音甜美、情感飽滿、吐字清晰、行腔自然見長,黃梅戲之所以受到大江南北各類觀眾的喜愛,與它的這些特點有關。而韓再芬在此基礎上,有著更美更動人的歌唱風格,她的聲音純凈得沒有半絲雜質,如同碧水藍天;又粗細均勻,亮而圓潤,能直透入人的五臟六腑,讓你無一處不感到熨帖。更為可貴的是,韓再芬在該劇中的唱腔,吸收了現代流行的音樂元素,使之更切合當代人的欣賞要求。當然,這種吸收,并沒有違反黃梅戲的音樂規律,聽起來依然有著濃郁的黃梅戲的韻味。黃梅戲比起其它的劇種,舞蹈較為突出,可謂“無動不舞”,而該劇不但發揮了這一長處,還創造了“算盤舞”、“戴鐐舞”等舞蹈性的程式動作。曼妙的舞蹈使得舞臺自始至終洋溢著悅目的美感。
風俗美。一種地方戲區別于他種地方戲的,不僅是唱腔,還有它所表現出來的獨特的地域文化。如果一種地方戲沒有表現出它所在地域的別樣的文化,可以說,它的劇種個性就沒有得到完全的彰顯,那么,也就無法得到本地和外地觀眾的贊賞。該劇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其原因之一就是它濃墨重彩地描繪了徽州的地域文化。村莊與家族的合一、濃厚的商業風氣、留守女人的堅強干練以及喪葬、結婚、生子、除夕、待客等等,構成了一幅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風俗畫卷。
布景美。啟幕之時,劇名“徽州往事”以電影片名的手法凸顯了出來,伴之奪人心魄的背景音樂,剎那之間,喧鬧的劇場便寂靜無聲,觀眾立時就進入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徽州鄉村。這種舞美設計無疑是將電影、話劇的手法運用到了戲曲舞臺上,不僅完全改變了傳統戲曲一桌二椅單調的舞臺呈現,也改變了半個世紀以來新編劇目每場時空固定的布景設置。更值得贊許的是,該劇的舞美設計不是簡單地表現人物活動的環境,而是緊扣地域文化與人物的性格。譬如序幕中打更人深夜送信給女主人,敲門之后,閨樓燈亮,女主人打開一扇小窗子,用吊籃將信提了上去。這一徽派建筑的閨樓設計,向觀眾傳達出這樣的信息:禮教森嚴的徽州鄉村,防微杜漸,凡事都考慮男女之大防。而女人因丈夫長年在外經商,為避免名譽受損,亦處處小心謹慎。
當然,這部劇還有許多改進的空間,如戲劇的張力仍需加強,有些地方空場時間要壓縮,歌詞和說白的文學性須提升。但是,瑕不掩瑜,就以現在的藝術呈現來看,仍不失為近年來戲曲劇壇上的一部力作。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