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殿,九十年后又“重生”
故宮博物院復建工程日前竣工
中正殿,九十年后又“重生”
未來三到五年間,從慈寧宮花園到建福宮將對外開放
故宮里,沉寂了近90年的廢墟如今通過復建又崛起為往昔的皇家御苑——日前,由故宮博物院和香港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復建的中正殿竣工典禮在故宮的中正殿區域舉行。建福宮和中正殿的復建,“撫平了上世紀紫禁城中的一道傷疤。”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如此感慨。
始建于1743年的建福宮花園毀于1923年的一場大火。花園南側的中正殿也慘遭殃及。大火之后,建福宮14幢建筑燒掉了12幢半,中正殿的14幢毀掉了9幢半。焚后的廢墟一直荒涼了數十載。
1999年,經國務院批準,建福宮開始復建,這是故宮歷史上唯一被國務院批準的復建工程。
但是,文物復建是需要慎之又慎的事情,加之關于建福宮面貌的資料并不多,更是讓復建難上加難。
故宮博物院組織20名專業人員,耗時一年,遍覽清宮檔案,搜集整理出40多萬字的《紫禁城建福宮花園資料匯編》。復建工程依循了清代的建筑法律《清工部工程做法》。原材料的嚴格遴選是復建的第一道關,原則上是去原產地采購,如地面鋪設的花斑石來自山西的大山溝里,鵝卵石來自安徽黃山市休寧縣橫江,金磚來自江蘇蘇州御窯村等。
“對舊的不尊重,新的復建也就沒有太大意義。”世代相傳的石匠保留了破損部分,在此基礎上再配上新的技術與材料來完成原貌,園內已經毀壞的石基座,80%都沒有拆掉或者更換。
在外形的塑造上,復建是沒有任何自由度的,但是內部結構卻無跡可循,這就為古建注入了新的活力。記者注意到里面安裝了先進的防火設施、空調、照明系統等,比如空調風口參考沿用了皇室常用的設計圖案。
大約1922年,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教授喜龍仁為完成《中國北京皇城寫真全圖》,在建福宮花園的延春閣拍過一張照片,這也成為建福宮復建的主要依據。在工程竣工后,工作人員在相同的位置又拍了一張照片,除了顏色的新舊外,其他部分幾乎達到了完全一樣。
2005年,基金會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完成了建福宮花園復建工程之后,繼續捐資與故宮博物院合作,開始用同樣的標準對中正殿區域的復建。經過6年的不懈努力,中正殿區域的復建工程終告完成。
這次復建的竣工,也給大眾帶來了新的眼福。單霽翔介紹,“這樣傳統上對外開放區域不太多的故宮博物院的西路,從慈寧宮花園、慈寧宮到中正殿、建福宮花園、建福宮,主要的建筑都已完成復建或修繕,在未來的三到五年間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對外開放。”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