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鼻子”格發的另類京劇范兒 這個特色誰都比不了!
“老程嬰提筆淚難忍,千頭萬緒涌在心……”近日京城舉辦的一場京劇社區票友大賽頒獎展演活動中,舞臺上的演員剛一開嗓,有板有韻的“馬派”唱腔立刻博得滿堂彩。但大家很快發現,這位演員身穿英式古典服裝,還手持一支油畫筆在臺上點點畫畫,最后更是將貼有自己半抹油彩照片的畫板轉向觀眾,以示亮相。
這新奇的京劇《趙氏孤兒》選段,出自一位英國票友——格發。“老外”表演的創新京劇令很多人興趣甚濃,格發說,他的突發奇想都是源于演出的需要。
上個月,天津舉辦了“和平杯”中國京劇票友邀請賽,格發是參賽者之一,他準備的演出劇目便是《趙氏孤兒》。對于這個節目,格發一直以來都是清唱,但是“和平杯”的慣例和規則要求必須彩唱。
多年的京劇演出經驗讓格發感到,外國人怎么扮都不對、演多好都沒用,因為只要戴上髯口、抹上油彩,觀眾總是會感到奇怪、甚至滑稽可笑。“這是個悲劇,主人公心里很難過,他要通過表演感動觀眾,怎么能讓觀眾一看就樂呢?”格發坦言,他拒絕彩唱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他一直以來都非常佩服京劇名家馬連良,“馬老是回族人,我是一名出生在伊朗的英國人,大家都信奉伊斯蘭教,很有感情,因此唱馬老的戲一定要演好,不能壞了馬老的名聲,同時,馬老也不愿意別人唱他的戲時完全模仿,而是要通過表演中的步伐和眼神來理解人物”。
于是,格發想到扮演莎士比亞筆下的老翁、以外國人的視角來解讀劇中人物的創意。不過,當他提出這個想法后,主辦方并不同意,認為破壞了京劇傳統的路子。倔強的格發說:“要么清唱,要么這樣唱,否則就不演了。”雙方僵持不下,最終通過溝通認為先試演下看看觀眾的反應再做決定。隨后,格發去天津人藝找服裝。“找了好多都不合適,這時正好碰到老演員李啟厚,他說‘我幫你找’,老頭兒人真好!”采訪中,操著一口流利中文的格發愈發直率。由于有了這位演藝界專家的幫忙,大家對格發表演的認可度提高了不少,都說“李老師的眼光錯不了”。
不出所料,演出獲得了觀眾的熱烈歡迎,格發版程嬰成為現場一道別樣的風景。“據我所知,京劇界里的‘大鼻子’沒人能唱得了!”獲得比賽大獎和評委特別獎的他,毫不掩飾內心的驕傲與快樂。
其實,格發是一位獲得過國際京劇票友大賽最高獎金龍獎的“洋戲迷”,曾因出色扮演孫悟空的角色而被稱為“洋猴王”。上世紀90年代初,他在英國“斷了自己退路”,只身來到中國學武生。“那時我在倫敦觀看了一場京劇演出,一下子就被征服了。”很喜歡李小龍、成龍的格發是運動員出身,足球、羽毛球樣樣精通,還學過太極拳,又喜歡跳舞和啞劇表演,這些特長令他感到自己與京劇表演很是契合。
剛到中國時,由于語言不通,加上水土不服,格發經常感冒發燒。與他一起學京劇的英國、美國、日本等外國同學,最長的也才堅持了兩三年,最短的幾天、幾個月就跑了,只有他痛并堅持著。壓腿、踢腿、下腰、拿頂、翻筋斗……經過不懈努力,格發終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并與京劇、與中國結下了20多年的不解之緣。
常年演武戲,如今50多歲的格發身體上落下了很多傷病,有些吃不消,只能撂下武戲,改唱文戲。“下次我演出《趙氏孤兒》想在舞臺上真畫,還準備參鑒《三劍客》中的人物來排演《野豬林》。這個特色誰都比不了!”談及接下來的打算,格發說他已經在美國創辦了國際戲曲中心,會堅持利用講座、演出、交流等各種形式傳揚中國京劇藝術,并憑借自身三維動畫設計專業的優勢,帶領團隊創作京劇三維動畫作品,開創一番大事業。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