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商與揚州畫派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2012年設立并組織的、以著名美學家、美術史論家、雕塑家王朝聞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國美術高端講壇“王朝聞學術講壇”,以“擴大知識視野,推進學術探究,分享思想成果,激揚文化力量”為宗旨。在近日舉辦的第五期講壇活動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從獨特的角度,深入淺出地講述了有關揚州八怪及其研究等方面的內容。
——編 者
在明清美術史上有兩個重要現象,一是出現了“以地為別”的畫派,二是出現了與官方正統派大異其趣的個性派。清代中期的揚州八怪也稱揚州畫派,既是“以地為別”的畫家群體,又具有個性派的特色。這一派畫家,仍然屬于文人藝術家,但在一定程度上職業化了,在走向市場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時代變化,吸納新的思潮,感染新的趣味,形成了不同于正統派的藝術旨趣。正統派作為主流話語的藝術顯現,對藝術的發展并不全是負面作用,但總體而論正統派講求“寄樂于畫”,致力于表現文人士大夫共有的雅人高致,在疏離現世的藝術中表達高蹈遠引、自得其樂的情懷。個性派繪畫藝術也并非完美無缺,不過一般而言,大都自覺地表現感情與個性,在關注人生中表現了一定的世俗情懷。
如果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一個時代藝術文化與欣賞者的關系,看審美趣味變化與擁有經濟力量階層的關系,研究揚州八怪時就能夠看得更清楚。在清代有關記載中,整個國家稅收之半來自鹽業,而兩淮的鹽業稅收又是鹽業稅收的一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到了清代中葉,揚州的鹽商以安徽幫為主。安徽商人賈而后儒,重視文化,不是一般的附庸風雅,而是按照文人士大夫的面貌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們不滿足于窮奢極欲的物質享受,而追求豐富的文化生活,擁有大量圖書、文物、法書、名畫,又去進行考證,從事鑒賞。不但醉心于藝術欣賞,而且親自投入詩文書畫的創作。
為了提高修養,他們禮賢下士,把文人、書畫家、鑒賞家請到家里來,作為他們的賓客,也用各種形式資助這些藝術家。最有名的鹽商是揚州“二馬”,就是馬曰琯、馬曰璐兄弟。他們不僅收藏古代的繪畫,也收藏當代畫家的作品。還有一位大鹽商安歧,博雅好古、收藏極富,家中設有圖書館、博物館,也與當時的文人、藝術家們交往密切。包括揚州八怪在內的書畫家,他們藝術水平的提高,離不開揚州這個集聚了豐富視覺文化資源的環境;他們的生活與創作,又不能不通過各種形式得到商人的贊助。其實很多流寓揚州的書畫家,都“館于工商家”,在當時,商人與畫家是互相借助的。鄭板橋即在為某富商所畫的《蘭花圖》上題詩說:“寫來蘭葉并無花,寫出花枝沒葉遮,我輩何能構全局,也須合攏作生涯?!笨梢哉f,揚州的商人正是揚州畫壇的贊助人。隨著揚州商業的發展、市民意識的增長,審美趣味出現了新的趨向。以商人為主的市民階層,由于從事商業經營,無論在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審美愛好上都跟傳統的文人士大夫有所區別。他們講求物質享受,強調個性的發揮,眼界開闊,能夠接受新事物,喜新尚奇,尋求刺激性。
揚州審美的喜新尚奇、張揚個性,導致揚州八怪在一定意義上疏離了正統派,繼承了從明代青藤、白陽開始經過清初八大山人和石濤發展的個性化傳統。這種新的繪畫傳統突破了“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儒家審美規范,開始沖破傳統山水意趣的共性,而通過變法,以個性鮮明的感情與識見接近了市民的審美要求。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