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的時代交響
客家文化的時代交響
□ 羅 楊(中國民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
“其德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易》中的這句話可以算是對客家文化的一種詮釋吧。任何一種文化樣式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會歷經漫長的血與火的歷史進程。客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文化格局中的一個縮影,其形成不僅以傳統儒家禮儀等漢文化為總體背景,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秦漢以前古代南方各地的區域文化及土著文化,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勤勞、智慧、勇敢的客家人創造了一支既與中原文化相通、又與南方特色交匯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地方文化。
歷史和文化是不可分離的,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的歷史都是以文化的形態傳繼的。客家人作為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在一次次歷史的大遷徙中凝聚出一種獨有的精神,在一次次民族文化的大融合中衍生出了一類多彩的文化,從而為中國的文化平添了一抹亮麗而奇特的光彩。文化傳統可以造就一個民族的自尊心、自豪感和自強精神。有了它,一個民族在面對難以應付的歷史境遇的挑戰時,就可能激發民族活力,力克面臨的復雜問題,使民族不斷獲得新生。客家人在動人心魄的五次大遷徙中始終不滅不散,正是偉大的客家文化所表現出的生生不息的文化凝聚力。
河源是客家文化的發源地和嶺南文化發祥地之一,在客家文化和嶺南文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現實作用。作為客家古邑,如何使底蘊深厚、豐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傳承下來,弘揚起來,把古老客家文化中最有活力,最有價值的元素激活、張揚開來,真正實現以“建設優秀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建適合時代發展的客家文化新格局,首要的任務是保護和傳承,即對客家語言、宗教、禮俗、圖騰、教育等反映客家族群形成和存在標志的“活化石”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對客家土樓、圍龍屋、五鳳樓等反映客家人文歷史和文化變遷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挖掘和整理,著力原生態文化氛圍的還原和建設,喚起歷史的記憶,傳承歷史的文脈。其次,是從創新客家文化的歷史使命出發,賦予客家文化新的時代內涵,鑄造客家文化的新輝煌。
當代中國文化的走向,必然會朝著多種文化類型同在、多維價值體系共生的多元一體化發展。客家人之所以是客家人,并不是因為他們與漢民族存在區別,而只是因為他們作為一個民系在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別具特色的文化心理結構,在中華民族共同的根系上開出了一朵絢麗花朵。直到今天,客家人依然保持著獨特的個性,大部分客家人依然執著于自我認同意識。這種牢固的自我認同意識和尋根意識,即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共性的反應,又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文化現象。我希望通過第二屆中國客家文化節的舉辦使歷經社會變遷動蕩而鑄就的客家文化再次從河源出發,去追求多元文化基礎上的深層次整合。過去,客家文化曾經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保留延續了許多在中原已經消失的文化因素。今天,在和諧美好的社會進程中,客家文化一定會譜寫出中華文化的嶄新篇章。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