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抗跌 傳統收藏理念回歸
近日,國內幾大拍賣公司秋拍相繼落槌,市場繼續大幅縮水,有人預言,明年春拍寒流還將繼續。大浪淘沙之后,經受得住考驗、具有抗跌性的藝術品浮出水面,諸多拍賣公司秉承文化理念,細分藝術品市場,在調整中探尋新的商業模式。
從已拍賣的總成交額來看,幾大拍賣公司在秋拍繼續減量,相比春拍,縮水近3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50%。
從已拍賣的總成交額來看,幾大拍賣公司在秋拍繼續減量,相比春拍,縮水近30%左右,有的甚至高達50%。以中國嘉德為例,2011年春拍市場最高點為53.2億元,2011年秋拍開始回落,成交額為38.6億元,2012年春拍成交額為21.4億元,秋拍的總成交額則滑向近3年最低點——17.4億元,環比下降近20%,比2011年秋拍總成交額38.6億元下降了近55%。
在今年秋拍之后,價格超過億元的拍品僅有1件,而春拍的過億元拍品共有6件,包括書畫兩件、瓷器兩件、古籍善本1件、珠寶1件,2011年秋拍過億元拍品則有12件。
北京永樂拍賣總經理董軍表示,市場下滑在預料之中,也是宏觀經濟緊縮在藝術品市場的體現,市場觀望情緒濃厚,投資者變得更加謹慎。他說:“前幾年藝術品的價格相對虛高,但我國藝術品交易市場的底部基礎較為薄弱、松散,有段時間過度追求高價,就像很多中國人蜂擁到歐洲購買奢侈品,根本不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如果沒有底部建構的基礎,只有懸空的數字,遲早會跌下來,藝術品市場整體向下調整也是發展的必然。”
北京匡時副總經理謝曉冬表示:“市場基本延續以往的形勢,藏家對名家精品的喜好沒有改變,精品仍舊拍出理想的價格,但參與的人數少了,流通性有所收縮,價格沒以前高。”盡管如此,人氣旺是今年拍賣的主要特色,買家更加理性,市場回歸藝術本身的價值。
在收藏群體上,謝曉冬介紹,在今年拍賣中,機構性買家還是占有很大比重,基金、融資買家等投資性買家因為資金壓力,購買力下降。而市場調整也是買入的機會,一些科技、新媒體等產業的收藏家還在擴大購買力度,很多新藏家持續進場。比如,齊白石的《祖國頌》及其他幾件作品就被機構買家競得。
近現代書畫占本季拍賣成交主力,古代書畫表現也尤為突出,當代藝術市場則出現了下滑趨勢,經過調整之后的市場,凸顯出具有抗跌性的藝術品。
近現代書畫雖然處于調整中,價格普降,但買家群體巨大,總成交額仍舊占據主要部分。近現代大師精品作品仍具有抗跌性,一線書畫家作品成為成熟藏家及藝術品投資機構爭奪的對象,比如,秋拍近現代書畫的最高成交價作品——齊白石的《祖國頌》在之前曾有兩次拍賣紀錄,2002年11月3日,在北京華辰以11萬元成交;2006年6月3日再次在北京華辰上拍,以374萬元成交,在本次保利秋拍中,成交價高達8280萬元,6年時間里,增值高達22倍。而在北京匡時秋拍中,豐子愷的《千家山郭靜朝暉》以55萬元起拍,在多位藏家激烈競逐后,最終以690萬元成交,超出起拍價10余倍,該作在2002年中貿圣佳秋拍中的成交價僅為2.2萬元。
除了占本季拍賣成交主力的近現代書畫之外,古代書畫表現也尤為突出,幾家主要拍賣公司在本季古書畫拍賣中都有不少斬獲,除本季拍賣最高價——1.012億元成交的王振鵬《江山勝覽圖》外,中國嘉德上拍的董其昌作品《仿黃公望富春大嶺圖》,以6267.5萬元高價成交,成為書畫板塊成交價最高作品,也創下董其昌作品的拍場新紀錄。
董國強表示,古代書畫在市場中表現好主要在于買家忠誠度高,很多藏家或買家深諳書畫市場,收藏經驗較豐富,他們對古代書畫信心堅定。另外,古代書畫的資源稀缺性也決定了其上漲的市場行情。
在前幾次藝術品市場調整期間,古代書畫都顯示出了良好的抗跌性,比如,在2009年的秋拍期間,誕生了4件億元古代書畫,2009年高價拍賣前100名中,33件古代書畫成交額達13.3億元。藏家朱紹良表示,古代書畫有著不可再生的資源稀缺性,因此盡管大的市場環境不佳,但藏家還是在積極參與。他表示,北京盈時的“四王吳惲專場”雖然成交率很好,但受經濟的影響,成交的價格遠不如預期,凡是買到的藏家都是“撿漏”。
在現當代藝術板塊,當代藝術市場急劇下滑,與之形成對比,20世紀現代藝術的幾位大家作品卻顯示了良好的抗跌性。保利香港中國現當代藝術專場共有49件作品,常玉、趙無極及朱德群作品共8件,7件成交作品總成交額為7797萬港元,占該專場總成交額1.52億港元的近50%。其中,朱德群的《紅肥綠瘦》以超出估價5倍的4025萬港元成交。在香港佳士得“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夜場”中,趙無極、朱德群、常玉作品多達13件,總成交額為2.4億港元,占專場總成交額4.2億港元的57%,朱德群的作品《白色森林之二》以6002萬港元刷新該藝術家作品的世界拍賣紀錄。
隨著市場的沉淀,藝術品收藏注重文化內涵的悠久傳統正在恢復,收藏價值觀漸趨理性。
在今年秋拍中,越來越多的拍賣公司開設一些具有特色的專場,粗放經營、以量取勝的競爭時代已經過去,細分市場、挖掘具有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比如,北京翰海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推廣佛像專場拍賣,在2012秋季拍賣會中,推出了兩場專場拍賣,成績斐然,持續不斷的推廣對國內佛像收藏市場以及宗教藝術的學術研究都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此外,很多拍賣公司在舉辦拍賣同時,還舉辦了不同形式的文化生活體驗、藝術品知識普及、講座和教育活動,通過這些文化推廣活動,讓大眾對拍賣行業建立全面的認識,如北京永樂將中國茶文化概念整合融入整個清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中,并舉辦相關的講座活動。董軍表示,希望通過類似的文化推廣活動,讓拍賣市場上真正的消費者多一些,使藏家依靠自己的判斷和喜好進入市場,形成相同品位的收藏圈。“中國的藝術品消費群體其實很年輕,進入收藏的時間較短,我們希望通過傳播藝術品的文化價值,培養中產階級對藝術品的興趣,讓更多的人喜愛藝術品,使更多有消費、收藏心態的人進場,因為他們具有良好的誠信,尊重市場交易規則,隨著收藏經驗的增加,他們的鑒賞水平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謝曉冬認為,隨著市場的凈化和晉級,那些富含文化內涵,具有歷史、文獻價值的拍品將日益受到重視,中國悠久的收藏傳統正在恢復,他表示:“回到藝術品收藏的本源,回歸文人式的收藏傳統,強調文化,強調中國藝術品的傳統理念,是值得肯定的好現象。”
(編輯:竹子)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