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西藏的心靈之旅
圖片選自《微觀西藏》攝影:車剛
應商務印書館之約構思這本書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是好友稽永強生前曾說過的一句話。這位溫文爾雅的援藏記者說,有些人,到趟西藏就說經歷了回生死,爬了個雪山就寫文章說過了次鬼門關……稽兄說:請,不要向人民撒嬌。
一晃永強兄殉職已經12年了。但是,不要用讀者賦予的話語權向讀者撒嬌,這一信念已經永遠地留在了我的心底。有人說,西藏是行者的不老情人。但對我來說,差不多每年都去一兩次的西藏,更像是一塊神奇的布,每次都把我的心擦拭得更加干凈。這片土地改變了我,讓我的內心更加平和柔軟。所以,我對西藏除了熱愛之外,總有一種虧欠之心。懷著這種虧欠之心做事,唯一能讓我有所慰藉的就是:如何更好呈現一個真實的、深刻的、不矯情的西藏?
那就是相信真實的力量。對于敬畏文字的人來說,哪怕是真實的瑕疵,也勝過虛假的完美。我曾好幾遍細讀書云女士的《西藏一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鄉村醫生拉姆的故事。她在一間簡陋的衛生院負責全鄉5000多人的醫療。因為積勞成疾,拉姆醫生患有嚴重的胃病,但身為醫生的她卻相信自己的病是“前世的孽障”造成的,因此首先求助于法師,而不是比自己更高明的醫生。這個聽起來匪夷所思的例子其實在西藏并不稀奇,這就是普通西藏人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許無法充當正面傳播西藏的絕佳素材,卻散發著原汁原味、真實的西藏鄉土氣息。
所以,這本書從一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個“真”字。我們要用真誠的心態,找到盡可能多的真正了解和理解西藏的人,挖掘和呈現那個超越了走馬觀花、一驚一乍和非黑即白的西藏真容。
這本書在形式上的一個創新,是采用了所謂的“微博體”。個中原因,不僅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習慣這種更方便瀏覽、轉發和擴散的“段子閱讀”,更是因為這種體裁更加能夠見微知著,更有利于發掘和呈現有關西藏的點點滴滴,并且通過大量有血有肉的細節,拼接出一個有喜樂有憂愁有希望也面臨挑戰的西藏。我深信,一個真實的西藏是更美的西藏,而這種美麗,蘊含于大量的、鮮活的、一手的細節中,蘊含于大量的、深入的、中肯的言論中,也蘊含于大量的、有趣的、獨到的小故事中。
一座雪山遠遠就能看到,可是要真切地看到那些西藏人日常生活中能夠撥動人心弦的細微之處,卻需要長期的浸潤和近距離的凝視,需要對這方水土豐沛的感情和持久的熱愛。作為一本在新媒體環境下追求最佳閱讀體驗的、試圖用最短的文字還原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實的西藏的書,這本書書名《微觀西藏》中的“微”字,正是微博的微,也是細微的微,還是微妙的微。我希望書中每一條“微博”,都能夠像一把鑰匙,打開一扇被想象和偏見隔阻的厚門,幫助人們登堂入室,一窺西藏的容顏。
實際上,《微觀西藏》這樣一本書的構思,最早可以追溯到我的西藏媽媽(阿媽拉)、著名藏族民間文學專家德門·德慶卓嘎。兩年前的一個晚上,在拉薩大昭寺旁她的家中,她給我講了兩個她從剛剛探親回來的保姆那里聽來的故事。當時我就想,如果能夠搜集到足夠多這樣的故事,編輯成為一本帶領讀者走入西藏人內心深處的書,該是一件多好的事啊。但當時的我怎么也不會想到,兩年之后的2012年6月23日,我抵達拉薩的第二天,豁達了一輩子的阿媽拉在自治區人民醫院永遠閉上了眼睛。在陪阿媽拉的遺體最后一次經過八廓街的那個雨夜,我覺得一種只有母親才有的氣息一直縈繞著我。阿媽拉有次給我說,現在仍有很多人覺得西藏很“神秘”?!盀槭裁茨??你不了解的東西就會覺得神秘。當你了解了之后,還有什么可神秘的呢?對于西藏如果只看到表面的形式,那就只能看到神秘,別的什么也看不見。所以,我覺得你要把很多表面的東西弄清楚,這樣才能把西藏人的心看透?!?/p>
阿媽拉去世后,家人為她供請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酥油燈。在我尋訪西藏的精神之旅中,阿媽拉正是一盞不滅的明燈。
?。ū疚倪x自聶曉陽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微觀西藏》(漢英版)一書的序言,有刪節)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