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什么讓10萬觀眾飽眼福——記201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
貓 徐悲鴻
陶谷贈詞 傅抱石
蘆雁 陳之佛
800余件作品、298天展期、近10萬人次參觀——這個數字不是國際大展來華的參觀紀錄,而是2012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創下的紀錄。
為充分展示我國美術創作研究取得的豐碩成果,加強對當代美術創作的引導,進一步提升全國美術館收藏研究水平,推動美術館逐步建立藏品的固定陳列,同時促進美術館積極適應免費開放的新要求,切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使廣大群眾能夠分享國家美術發展的優秀成果,文化部于2012年年初啟動了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近日,文化部在京舉辦展出季驗收評審會。一位觀眾在湖北美術館參觀湖北美術館工業版畫藏品展時留言:“滿足公眾審美需求,利國利民,大有可為。”而這句話亦在不經意間為這次展出季定下基調。
美術館紛紛亮家底
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諸迪介紹,推廣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目的在于促進美術館對藏品的利用和公共文化職能,讓民眾享受到藝術的魅力。“美術館的收藏如何以專業化的視角來呈現,是一個關鍵問題。”自2012年5月文化部發布通知以來,168家文化系統的美術館自由申報,最終28家美術館以其專業性、經典性和學術推廣能力入選本次展出季。
“美術館的時代到了,建起一個館很容易,但藏品需要長期的積累,可以說收藏是一個美術館最基本、最根本的工作。世界級博物館、美術館都是以藏品來確定其歷史地位,而不是按行政級別來衡量。”中國美術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錢林祥說。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亦認為,美術館立館為民,切實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對審美文化的需求,通過藝術提高鑒賞能力,開闊藝術視野,是美術館提升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豐富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方式、取得公共文化服務的效果的必然選擇,“沒有文化的認知度,沒有良好的方法,就沒有本事做好服務,所以美術館必須苦練內功——加強收藏能力”。
精品展出季讓全民了解到美術館是干什么的,有什么“家底”。走進美術館,享受藝術,感受美術館的收藏,追尋藝術家的歷程,這一惠民工程的社會意義十分重大。“江蘇省美術館的民國書畫特別豐厚,能夠助力‘南京民國文化品牌’的建設;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塵封多年的作品拿出來舉辦館藏國立北平藝專美術精品展,梳理了中央美術學院的一段往昔歲月;北京畫院長期做齊白石專題研究;本次評審的唯一一個縣級美術館常熟美術館的龐薰琹作品收藏豐富,以此舉辦的‘訣瀾長歌’展覽梳理了一代藝術大師的藝術歷程。”中國美協顧問楊力舟說。
中國有收藏幾十萬件作品的美術館,也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戶”,后者還為數不少。武漢美術館、云南美術館等只有二三百件、四五百件館藏的美術館,想要長期舉辦收藏精品展有很大的難度。“陜西歷史文物和藝術資源都很豐厚,但很多美術作品在群藝館和美術院校中收藏,省內各個美術館很難將各館的收藏進行資源整合。”楊力舟說。
“在中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從展覽館向美術館飛躍的時期,如何做好美術館的定位十分重要。我們怎么將有限的資源、財力用到刀刃上,大館、小館之間差距十分明顯。其實,館不在大小,重點在于定位。”錢林祥說。
同掄“三板斧”,招式各不同
如今,國內各類美術館都注重審美教育和社會文化服務功能,并舉辦系列學術講座、展廳講解、印制觀展手冊,這是美術館公共教育的“三板斧”。據江蘇省美術館副館長趙志平介紹,在“回望——江蘇省美術館館藏民國美術作品展”期間,美術館請民國研究專家開講“翰墨百年——篆刻漫談”,印制民國美術知識手冊;重慶美術館借助名作《收租院》,請上世紀50年代的老作者到展館進行教育和現場講解;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齊白石三百石印展覽,以此組織少兒篆刻講座和現場“操練”……“三板斧”磨得鋒利,打破了公眾審美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隔膜。
但對美術館從業者而言,僅靠“三板斧”是不夠的。不少美術館扎扎實實地從“說明”做起——盡可能為觀眾帶來更多作品背后的知識。天津美術館以298天的展期和141件作品的規模舉辦“面向現代——館藏20世紀中國畫展”,特別將藝術家的畫語錄附在作品旁邊,滿足觀眾理解創作背景的欣賞要求,兼顧業內人士希冀梳理理論發展與變化的剪影。常熟美術館館長吳文雄介紹,館內特別在展覽期間放映兩部龐薰琹的專題片,并確保每一件作品都有背景資料介紹。據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介紹,37件作品、200余件文獻的展覽,60%都是首次展出,所以館方特別設立閱讀區和特制書桌。為節省展墻上的空間,還為創作者的英文簡歷制作了展柜。觀眾步入展廳,除了可以聽導覽員講解,觀看戴澤、靳之林的采訪視頻,策展人曹慶暉還專門為公眾錄制了作品介紹。
讓民眾親近藝術,不僅要給他們更多了解知識的渠道,還要以整個展覽的場域設計來完成“貼近”的過程。中國美術館民間美術部副主任周佳介紹,“大器‘玩’成——中國美術館藏民間玩具精品展”以民間玩具為展示對象,整個展場標識以七巧板進行設計,展柜設置很低,考慮到兒童的視線,就連文字介紹都是打在地上的,為了“親近”孩子。“我們要在觀眾和展品之間搭起互動的橋梁,以展場設計營造沉浸式的教育氛圍。”常熟美術館的展墻不夠,就以展臺的平面方式來展示作品,觀眾亦可以在其中自由穿行。“我們需要把展覽看成一個‘過程’,它不是一件展品本身,而是一個綜合的展示體。”范迪安說。
人氣來自創意
“中國的審美教育比較薄弱,職責在于盡可能將展覽辦給所有人。美術館系統需要責無旁貸地承擔對公眾進行審美教育的責任,針對不同群體,觸動和感染人的心靈。”范迪安說。由此而言,有了展品之后,有“人”,才是更重要的。
中國美術館借由玩具展首創“小小志愿者”計劃,請64位史家胡同小學和府學小學的學生,每周末做共計840小時的講解,讓孩子對孩子講故事,讓孩子帶孩子看展覽,希望藝術教育的信念從小樹立。端午節請孩子們參加手制香包的親子活動,請民間藝人進行兩天4場次的表演。亞明美術館在中秋節期間邀農民工來館“觀經典、賞中秋、話建設”,特邀農民工參觀畫展,品賞月餅。廣州藝術博物館特設青少年記者專場,《羊城晚報》的小記者踴躍參與。常熟美術館與常熟理工學院藝術學院合作:設立學生參觀記分卡,參觀滿10次,學院給一個學分。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何香凝藝術精品陳列展,以何香凝經典作品制作了瓷盤、絲巾、手提袋,把觀眾留在美術館。“我們每季度都制作不同的宣傳折頁,很多觀眾熱衷于收藏折頁,有時候特別跑到美術館來收藏。”何香凝美術館典藏部研究主管房樺說。“大家都不知道漆畫的制作過程,所以我們把制作現場搬到展廳。”福建省美術館館長游光霖說:“現場十分熱鬧,還有人感覺大漆太香了。”
在“請進來”的同時,當今美術館還注重“走出去”。深圳美術館地處水源保護地,展廳不足又不可能改造和擴建,所以他們把畫展送到社區、學校、軍隊、企業。云南美術館頗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壁畫臨摹精品展將在2013年巡展普洱;何香凝美術館推廣“一展二巡三地”;關山月美術館的“山月丹青:紀念關山月誕辰100周年藝術展”,在深圳展覽關老的藝術人生,在廣州回顧嶺南藝術,在北京則展示關山月作為20世紀中國畫大師的創作歷程。美術館送展到基層,如同藝術大篷車,進行資源共享,讓藝術品資源具有社會性價值。
“我們需要建立美術館收藏品‘用’的優先性,不能讓收藏品沉重;同時還要在‘用’中發現收藏的不足,在‘用’中形成收藏的選擇。”范迪安指出,美術館的收藏,不在于藏好,更在于用好。“2013年,我們將繼續展開精品季的工作,計劃以大館帶小館的形式,推動藏品展示到基層,進一步完善國家美術收藏工程的普查,引導美術館收藏形成基礎。而精品季則是工程的目標與手段。”諸迪說。
(編輯:竹子)
· | 浙江省美術館:敦煌藝術展 |
· | 美術館之功用 |
· | 正觀美術館開館展“文脈30家” |
· | 今日美術館“試水”藝術品保險 |
· | 志愿者與美術館公共文化服務的反思與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