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不可或缺的中國新年音樂會
圖為演出結束時,演員們在謝幕。 方祥生攝
1月17日,維也納遭遇罕見大雪天氣,雪花紛飛了近20個小時,當地媒體驚呼“維也納被大雪圍困”。望著路上厚厚的積雪,我不禁為當晚“海峽愛樂——2013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的演出擔憂。如此惡劣的天氣,還會有多少觀眾?當我們踩著路人踏出的“雪徑”,一步一滑地來到金色大廳時,我被眼前人頭攢動、熱氣騰騰的景象震住了,上座率超過95%,而且一多半是“大鼻子”觀眾。演出時,更是每曲未終,全場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叫好聲。也許,正是因為室外的嚴寒,讓室內觀眾表現出更多的熱情。他們要用自己的熱情,為來自海峽兩岸的音樂家們“驅寒”。
一對年約七旬的奧地利夫婦表示,他們喜歡中國音樂,已連續數年聽一年一度的中國新年音樂會。與往年相比,今年的新年音樂會至少有三個特點:一是今年5名年輕獨唱和獨奏演員的水平都非常好,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中國音樂教育整體水平的快速提高。女高音和慧的聲音和演唱技竅無可挑剔,無疑是世界一流的。男高音石倚潔的音色和演唱也非常好,完全可以勝任歐洲歌劇的不同男高音角色。二是今年演奏的曲目有一半是歐洲音樂,讓歐洲觀眾更覺熟悉、親近。同時,又不失介紹中國音樂,如姜克美演奏的板胡《花梆子》、臺灣小提琴演奏家梁茜雯表演的《風火電音三太子》等,讓人感受到了中國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傳承與交融,也感受到了中國音樂與歐洲音樂的交流與對話。三是今年的演出團隊“海峽愛樂樂團”由來自中國內地、臺灣、香港和澳門的藝術家組成。他們知道春節是中國人團聚的節日。2013年中國春節前夕,兩岸四地的藝術家聚集到維也納,在給觀眾帶來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兩岸四地,其樂融融”的景象。這令他們印象深刻,頗受感動。
據本次演出的領隊、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理事長郭珊女士介紹,海峽愛樂樂團于2009年正式成立,宗旨是推動海峽兩岸音樂人之間的交流。樂團成員來自兩岸幾十個交響樂團。平時,他們都在各自的樂團工作,有演出任務時,他們再臨時集中。該團成立已來,已在兩岸多次進行巡演,受到兩岸民眾的歡迎和兩岸政要的關注。這次是該團首次到海外演出,所有演員在演出前兩天才到維也納集中,排練時間很緊。這次演出的曲目有歐洲古典作品、中國傳統作品和現代作品,曲風變化很大,這對樂團和指揮都是不小的考驗。執棒本次音樂會的呂嘉是一位在國際上獲得多項殊榮的大師級指揮,已在歐洲、美洲、亞洲的一流歌劇院和音樂廳指揮過2000多場歌劇和交響樂音樂會,馳名國際樂壇。他果然不負眾望,為觀眾獻上了一場高水平的演出。而最令郭珊感動的是看到兩岸音樂家相處得親密無間。
陳先生和幾位朋友是從180公里外的格拉茨乘火車趕來,因為路上雪大,開車不安全,當晚將在維也納過宿。談起演出,他們贊不絕口,連稱“值得”。據音樂會主辦方之一的奧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常愷介紹,今年是第13屆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它已成為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一場品牌音樂會。維也納市長霍伊普爾博士稱之為“維也納音樂年歷上不可或缺的音樂會”。常愷會長表示,他尤其要感謝中國駐奧使館和中國文化部對培育這個維也納“中國音樂名牌”所給予的支持和付出的努力。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