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版“我的青春誰做主”——小議電視劇《六塊六毛六那點事》
新年交替之際,新一輪的電視劇收視戰役再次開打,由北京臺影視頻道推出的一部年代愛情勵志劇《六塊六毛六那點事》悄然熱播。該劇改編自小說《遙遠的興凱湖》,講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一群因各種原因來到興凱湖的年輕人在這片荒蕪的土地上耕耘理想和追求愛情的故事,確有出新之處。
從題材和立意來說,這部劇對當年城里人下鄉的歷史有了更真實、更全面的描繪。以往那些涉及此類題材的作品以知青劇居多,往往開頭描寫知青們如何斗志昂揚、鋒芒畢露,之后多數人又如何逐漸被現實磨圓了棱角。《六》劇則從一開始就有不同的做法,這部劇刻畫的主要對象不再是中學畢業生這個意義上的知青,而是歸國留學生以及已經上班的普通城市青年,他們下鄉的原因更多地不是出于政治熱情或政治壓力,而是愛情的感召與勞教的無奈,總之,這部劇一開始先重點描繪這群城里人如何直面“下鄉”的難題。在他們現實的眼中,下鄉不再是理想的天堂,而是斷送前程的地獄,他們為了留在北京使出渾身解數,矛盾也隨著下放的臨近而一步步爆發。在劇中,“六塊六毛六”是引爆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也是照清人情冷暖世間百態的雙面鏡。“下放”之后,該劇雖然也刻畫了勞教的苦難,但更多地著眼于如何描寫這群年輕人在惡劣的環境中苦中作樂,變得更勇敢更堅強并為理想奮斗的故事。這種兼具現實主義色彩與理想主義光芒的做法,可能更為符合當代人對歷史的想象,可能更能彌補當代人對理想的欠缺。
這部劇塑造出了一些較新的人物形象。性格鮮明而復雜的女主人公馬小勤是該劇的核心,她對生活的態度構成了該劇價值觀的核心,她對感情的抉擇也成為該劇情節推進的最大動力。她是個剛烈的女子,敢做敢為,對惡人絕不低頭、不假顏色,對朋友一腔熱血、毫無私心。她的耿直讓她總成為攻擊的對象,使她人生道路上充滿荊棘。下放之前,她不愿向曾經騷擾過她的單位經理退讓;到興凱湖勞教之后,亦不屈服于管教干部陳萬良的淫威,即使明知自己的未來被人攥在手里,仍不愿妥協。她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卻恰恰也因完美而暴露了自身的弱點,她的善良導致她被裝瘋賣傻的臭子蒙騙并與之結婚,后歷經曲折才尋找到真正的愛情。在馬小勤身上,優點同時也是缺點,這樣的設定使得本身“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變得更加層次分明,立體充實,既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又不因為太過完美而損失了生活的真實。
由鞏漢林飾演的陳萬良,或許更能讓觀眾眼前一亮,他陰險狡詐,自作聰明,唆使造反派砸科研所,險些令馬小勤和武越培育的良種毀于一旦。他不斷給武越下套,害他與心愛的女人幾經分離。他始終是馬小勤通往理想道路上的絆腳石,但他卻不是一個純粹的惡人,他壞事做盡,卻還存有一絲良知。他渴望得到梅艷秋,卻仍對其懷有敬畏之心,不敢真對其動手,也為她一直守候在興凱湖。這份專情,雖然不能挽回他的“壞人”形象,卻讓這個人物更為復雜和耐人尋味。
除了這些引領故事主線的重要人物,劇中的一些小人物也都具有鮮明的性格特點,比如,由張少華扮演的那姑搖頭晃腦地說著老北京諧語,雖然滿身臟污卻一股傲氣,將出身于滿清沒落之家的另類格格演得活靈活現。由呂麗萍飾演的校長一板一眼,動不動就掏出小紅本,滿口官話,六親不認,也充滿那個特殊年代的時代特色。這些豐富夸張的“小人物”不僅個人形象具有豐富的內涵,也非常具有代表意義。他們每一個人都是一面鏡子,共同折射出那個年代各個社會階層的整體風貌。
值得強調的是,《六》劇有特色的選材立意、人物塑造是與全劇富有特色的細節營造、風格追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第一集開始,屢屢出現的墻上的標語,不時播出的《讓我們蕩起雙槳》,以及人物特有的時代語言,很容易將觀眾帶到當年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人物幽默諧趣的語言,本土化的口語,生活化的表演,不光讓故事接了地氣,也增添了不少笑料,緩解了故事本身帶來的重壓感,容易吸引觀眾繼續觀賞。當然,這部劇也并非完美無缺。比如,最后一集馬小勤醋意大發,任性出走打漁,在雪夜失蹤,武越守墓苦等小勤,之后小勤又“死而復生”等等,固有奇峰陡轉終成團圓之效,但刻意做作之勢也再次于劇末凸顯。類似在情節與細節上的問題還有很多。
一部電視劇是否能夠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不僅僅取決于是否有豐富的人物形象、精致的細節設置,更要具有能夠正確引領觀眾的精神內核。《六塊六毛六那些事》雖然將故事放在了特殊的歷史時期,但是它依舊探討的是我們現代人的精神價值問題,它向我們拋出一個被多次爭論過的母題:什么樣的青春是有意義的?隨著劇情的延展,觀眾也得到了答案。這群年輕人用雙手把荒蕪的興凱湖變成了夢想的沃土,北大荒不再是被耗費虛度時光的代名詞,也不是不堪回首的追憶,他們的青春不僅沒有浪費,反而因他們的努力更顯珍貴,就像劇中邢場長所說的那樣:“只要堅持,青春就屬于你們自己
(編輯:單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