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空間:地上城市的文化地圖
鼓樓《雕刻時光》的厚重人文
八號線鼓樓大街站作品《雕刻時光》
鼓樓站,地處老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其城市地位和人文地位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創作之初,創作場地提供了一個L形的下沉通過空間,起初也不知道做什么、該怎么做。但直覺告訴我們,這種空間在創作中存在著更多的可能性:它不再是單一的平面,它存在一種三面圍合的空間,更有利于增強作品空間的縱深感。同時它又是一個通過性空間,并且人的視線會隨著樓梯發生多視角的變化,并且作品的空間位置是人們無法觸碰到的區域,為創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利用一個20多平方米的面積表現鼓樓區域厚重的歷史人文,實在難以入手。
鼓樓站L形空間的創作歷經多輪調整,起初的主題定位是表現鼓樓清初的府院文化,采用周邊的士族府院文化作為元素進行演繹。經過多輪嘗試和設計團隊的討論,考慮到車站藝術品之間的相互關系,后期轉成以鼓樓為原型進行創作嘗試。直接利用鼓樓來進行創作,這樣的方式在元素的選擇上更加純粹,但絕對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因為單純的鼓樓容易顯得過于簡單,語言上也缺少變化。如何打破傳統浮雕、壁畫的思考方式,讓其與空間、環境、材料與人文融合一直是我們思考的重點。
繪制無數張草圖、經過多次討論之后,作品最終鎖定在采用平面的線性圖形在空間中進行延展,結合L型空間的特性進行創作。整個過程大多是用手工模型制作推敲出來的,經過多次嘗試,最終的模型效果還是令人興奮的。但是在作品的實現上又遇到一個難題,整面墻有近百個點位需要石板和銅板進行銜接,石板和銅板是分體加工,要將它們相互之間的誤差控制在2mm以內相當難,并且每個點位連接必須與石板后的鋼結構銜接,確保作品懸挑的牢固度和安全性?;叵氘敵醮蠹以谟懻撨@個施工方法上沒有少花時間,當初就有人提出這種施工是不可能完成的,從懷疑、爭執到實驗、調整,一個看似簡單的墻面背后隱藏了太多。創作過程中,我們明顯可以感受到一種創作的責任感、一種團隊協作的力量,是它讓這個作品得以如期完美呈現。(武定宇,北京聯合大學藝術設計系教師)
(編輯:竹子)
· | 都市地鐵影像的文化特質 |
· | [圖片新聞]地鐵“畫廊” |
· | 地鐵成詩歌發表天地 |
· | 150年前首條地鐵誕生于倫敦 靈感源自"老鼠洞" |
· | 鄭州尋找地鐵與文保平衡 黃河博物館要“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