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國博的影像呈現 千年文物的滄桑歷史——專家研討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國脈》
劇組正在拍攝四羊方尊
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國脈》1月初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之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1月29日,國家博物館和中央電視臺為該片舉辦作品研討會,與會專家圍繞這部紀錄片的創作經驗以及其體現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進行了研討。
中國視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顯表示:“這是一部帶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在紀念中蘊含著深深的思考和熱切的前瞻。該片從1912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建講起,于2012年新館改建完成收篇,分成6個專題,將國家博物館的硬件建設、器物收集、學術研究和交流,與時代演進中國家形勢的變化、國家政治的變化相聯系,夾敘夾議,全面描繪了國家博物館的成長年輪。”這部紀錄片是為國家博物館成立一百年而作,展示了國博百年歷史的沿革,總結和概括了國博百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取得的成功經驗。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一編研部副主任盧潔說,片子既點出了國博的使命和百年滄桑,又將一個國家級的大館與中華文明的血脈、民族的命運聯系起來,講述了中華文明五千年歷史、民族的融合、古代中華文明的輝煌與近代以來的救國圖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夢的故事。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司司長段勇認為,《國脈》是第一部通過純博物館的視角來反映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理念的紀錄片。它在國家博物館的百年史,以及館藏千年文物的基礎上梳理國之文脈,在國內是第一部。尤其國博的兩個通史陳列館可以讓觀眾一天走過五千年,這在國內也是絕無僅有的。
段勇表示,這6集的篇幅可以說是國家博物館這部百科全書的總目提要,是入門必讀,對于我們了解國家博物館,乃至中國的博物館事業、博物館歷程,起到重要作用,雅俗共賞。普通觀眾能夠得到啟蒙,專家學者也能夠從中得到啟發,業內的同行更能通過類比而產生觸動。
作為一部紀錄片,除了首次披露和呈現國博收藏的眾多難得一見的國之瑰寶,為生動呈現國博各個歷史時期,總導演閆東特別設計了對文化部部長蔡武、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等在內的127位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歷任國博工作人員前后三次的深度訪談,尤其是對老一代國博人的采訪,填補和再現了國博初創時期的部分歷史細節。這些人物的采訪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北京代表處文化遺產代表杜曉帆感受頗深。他說:“我也是學博物館專業的。在片子里面看到了很多熟悉的老師、領導、同學。有些人已經將近三十年沒有見過了,從感情來說就是一種感動?!币恍┰浀墓ぷ魅藛T在平時不被關注,在紀錄片中得到了關注,這也是創作團隊的一種情懷。所有的文物背后都有不同年代的人的印記,這也是文化的印記。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賈磊磊認為,口述歷史的采訪為這部紀錄片注入了大量新鮮的內容,等于又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歷史的通道。很多老人都是用輪椅抬到午門、故宮和國博講述的。這種空間的選擇非常重要,空間有一種隱喻或者是象征意義,傳達出一代人在這里工作的歷史進程。
在國際上,對于一部紀錄片的評價有13個標準,視覺沖擊力放在首位。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節目交易中心總裁馬潤生說:“《國脈》視覺沖擊是令人震撼的,片頭采用三維動畫追溯時空的方式把我們引入到這個時空中間,在敘述過程中還運用了很多科技手段表現光影的流動和時空的轉換,在表現博物館內部的時候,還用了遙控飛機航拍的手段。這使得鏡頭所捕捉到的博物館館內的細節和博物館珍藏的歷史文物呈現出一種生命的力量和靈動的深度,更加為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博物館和古老的博物館藏賦予了一定的科技力量。”盧潔認為,“較高的攝制水準使得對文物的拍攝更加立體。比如我們在中學課本中就學到過的、也見到過的,并不陌生的司母戊鼎,這次在片中,比我們所熟知的那張圖片不知道要精美、華美多少倍,堪稱視覺盛宴?!边@種通過片子的欣賞獲得的極高審美體驗又一次勾起觀者再回到博物館欣賞原件的愿望,這正是此片獨特的藝術魅力和現實價值所在。
(編輯:偉偉)
· | 紀錄片《國脈——中國國家博物館100年》央視首播 |
· | 專家研討紀錄片《國脈》 |
· | 國博下半年展覽精彩紛呈 |
· | 國博舉辦黃永玉九十畫展 |
· | 國博向雅安捐贈《復興之路》圖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