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詩意地棲居在自己的屋檐下?
“大褲衩”、“秋褲門”、“比基尼”、“避孕環”……近年來,在“千城一面”成為慣常詬病的情境下,求新的許多大型地標性建筑不斷沖擊人們的視覺,也不斷引發爭議。然而,不管爭議是否在理,也許有爭議本身就值得慶幸,這些“標新立異”的另類公共建筑一定程度上也許是我們民族的一張張文化試紙——似乎只有在每一次公共建筑爭議出現時,公眾潛藏心底那份關于建筑的文化渴望才會被激活,那份對文化期待的捍衛也才會突顯,而不是像對于自己身居其中的民居文化理想失落那樣,長期的集體失語。
兩層青磚灰瓦的樓閣式八角飛檐寶塔塔身之上,數排金光燦燦的碩大元寶縱橫砌成高聳的塔尖,直沖云霄……
“中國建筑的審美觀整個癱瘓了!”——面對這座“元寶塔”,有網友急了。
由建筑暢言網評選出的2012年第三屆中國十大丑陋建筑名單近日出爐,榮登榜中的河北省鹿泉靈山景區內的這座“元寶塔”因堆滿金元寶而甚是耀眼。傳統型建筑淪為如此直白的金錢“圖騰”,令人錯愕,難怪網友有此呼號。
“大褲衩”、“秋褲門”、“比基尼”、“避孕環”……近年來,在“千城一面”成為慣常詬病的情境下,求新的許多大型地標性建筑不斷沖擊人們的視覺,也不斷引發爭議。然而,不管爭議是否在理,也許有爭議本身就值得慶幸,這些“標新立異”的另類公共建筑一定程度上也許是我們民族的一張張文化試紙——似乎只有在每一次公共建筑爭議出現時,公眾潛藏心底那份關于建筑的文化渴望才會被激活,那份對文化期待的捍衛也才會突顯,而不是像對于自己身居其中的民居文化理想失落那樣,長期的集體失語。
擠在“火柴盒”里的無數大眾的這份無助與麻木,能期待誰來關懷和改變?詩意的棲居是否注定是個一廂情愿的烏托邦?一個遙不可及的夢?
規劃師、建筑師、地產商,等等,除了夢的主人,許多人都一定程度上可以把控這個夢,讓這個夢可以近在咫尺,也可以遠在天涯。
根
有根的建筑:不要老生活在別人的屋檐下
“其實大家很需要尋找精神家園,不但把自己的身體放進去,也能把自己的心靈放進去,是做夢的時候能夢到的那個房子。”日前在中國文化書院、國都·文化與傳統建筑研究院聯合舉辦的第二季“中國文化力”2013論壇——傳統建筑與文化地產論壇上,厚土機構主席林少洲,與藝術史論家劉傳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院博士周勇等幾位專家分享了他創造“地產傳奇”背后的文化密碼。
文化地產,這個以文化軟實力為核心競爭力的房地產開發模式,這個時下也很容易僅僅是地產商叫賣的噱頭的業界熱詞,一定意義上正應該住著無數大眾那些關于居所的夢。
在萬科從業10年,又創立厚土10年,浸泡在地產界20年,林少洲是昔日的“地產少帥”,也是如今的文化地產的先行者。僅僅是在偏遠地段、流拍土地上創造的大蜀山·和莊(合肥)、北京灣·和莊(北京)、金石灘·和莊(大連),金山嶺·和莊(承德)等一系列業績便讓業界咋舌。
“建筑和城市之魂是文化?!敝袊ㄖ统鞘薪ㄔO的危機是文化靈魂的失落。這是師從梁思成,一生致力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著名建筑學家、城市規劃學家吳良鏞耄耋之年的嘆喟。
一改以“建筑”為核心,文化和概念僅作為營銷手段的傳統房地產開發模式,而以文化和生活方式、居住理想為核心,用文化提升固化建筑價值,這便是林少洲經營的文化地產。
“文化和地產的結緣是可以產生市場奇跡的?!绷稚僦捱@句話是有十年的成功實踐做底氣的。
尋找中國的人居模式,著意中國人的精神家園,這兩點是林少洲創造奇跡的根本邏輯。
站在傳統的根上,運用社會學的杠桿,對人群的需求,精神需求作出判斷,為目標客戶蓋夢中的房子。林少洲的邏輯似乎很簡單。
“我們敢不敢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在建筑上體現出來?中國能不能有自己的人居模式,不完全抄和搬或者特別簡單地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全部拋棄掉,而使建筑成為單純的技術符號?”
10年前,林少洲對自己打造的“和莊”品牌作出這樣的解釋:“和是儒家思想,莊是道家精神;和是大同世界,莊是世外桃源;和是中國千百年來主流的價值觀念,莊是中國人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園。一言以蔽之,和莊,就是中國人居理想。”在中國傳統文化核心思想中,林少洲找到了他手中地產的精神方向。而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寶藏,成了他完成傳統建筑現代化轉型的富礦。
杭州新建的城隍閣
“我們敢不敢把中國自己的文化在建筑上體現出來?中國能不能有自己的人居模式,不完全抄和搬或者特別簡單地把自己的歷史文化全部拋棄掉,而使建筑成為單純的技術符號?”
“如果唐代人、宋代人要活到今天會蓋什么房子?我們不會蓋仿秦、漢的建筑,一定是用當代豐富的材料去做,我們的建筑是大膽地想象,但是基因是中國的,讓客戶群一看到就似曾相識,比看到洋房還興奮。建筑里的很多傳統建筑元素,會勾起客戶的‘基因記憶’?!?/p>
林少洲透露他們是用潛藏在人們內心的、源于中國文化認同感的“基因記憶”,來確??蛻翮娗橛跒樗麄兘ㄔ斓摹皦糁星槿恕?。而“夢中情人”便是“有根的建筑”。
“其實,只有中國特色才會把建筑搞成一個模式,全國都蓋成一個模式,所謂的國際化成了中國特色,但其實我認為建筑的國際慣例就是本土化,每個城市、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我們現在守持的‘有根的建筑’,是從這個城市、這個時代、根植于需求長出來的東西,就是本土化。經濟越來越發達的時候就越應該有自己的人居模式,這就是文化地產的第一個目標,中國人不要老生活在別人的屋檐下,要更有勇氣一些?!边@是林少洲的觀點。
“在地產界,我覺得很孤獨。”林少洲說。
是的,中國急速的城市化進程中,有多少僵化的西方復制品、獵奇求異的另類風格、忘記中國人文精神的建筑,被填塞于處在景觀饑渴中的中國大地,讓我們成就了世界最大的建筑試驗場?;氐阶约?,也許建筑、地產才真正找對了路。
“中國的傳統文化開發不是一些簡單的文化符號,不是表面上的唐風、漢調,而是深入中國傳統建筑骨血里的東西,我覺得這才是將來中國文化地產開發真正的方向。”劉傳銘說。
魂
有生命的建筑:不要把西湖變成洗腳盆了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眱冬F郁達夫筆下《故都的秋》中這樣疏緩恬淡,卻觸抵心靈的字句,恐在今天要日漸奢侈了。但那份渴望,會永遠種在人們心底。
“人可以不懂美術,可以不懂音樂,但是必須和建筑有著剝離不開的關系。你要住在里面,你要穿行在其間,你的眼睛落腳點要在這上面,你生活在這里面,你呼吸在這里面,所以我想建筑不一定僅僅是建筑主,不管國家意志的建筑主或者個人產業主,不僅僅是規劃師、設計師、建筑師,也不僅僅是建筑人的事,建筑和建筑學一定是全民的,所以建筑的核心是人文,是我們的生命所系,是我們的靈魂所系?!眲縻懸庠谡f,抓住這個核心,才是真正找到建筑的根。
進一步來說,結構,是建筑的最核心的因素。建筑學家、工程學家、力學家會去從不同的角度解讀這個結構。而在劉傳銘看來,“結構”中,“構”是關鍵?!胺斌w的‘構’(構),有人與人的結合之意,好的建筑,好的藝術稱之為‘架構’。什么東西才能符合這種架構呢?一定是最有生命力的東西,這種生命力就是人文最根本的東西,所以我們看建筑絕對不僅僅把它當成物理空間,當鋼筋、混凝土,當木結構、石結構,一定是有生命的東西,這個生命一定是由建筑主參與,由建筑師操刀,由建筑人費盡心力鑄造的建筑生命。我們解讀欣賞建筑時,喚醒了它的生命,喚醒了蘊含在這里面真正的美好的靈魂?!?/p>
而現實,卻讓這個充滿傳統情結的藝術史論家很失落。
20年前生活在上海的劉傳銘,雖然手頭拮據,但每個周末也要盡力買一張便宜的火車慢車票,來到杭州,到西湖附近找一個小旅館住下,只為那一處美景。早晨起來東方升起的太陽、在西湖上每隔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天氣的變化,等等,都讓那時的他陶醉。
“可是現在呢?我真是不能去西湖了。其實西湖最妙的景致,就是沿著蘇堤和白堤,在小西湖里面有一個寶珠塔,遠遠看上去就像一支筆一樣,真是妙不可言,太美了!但是,六和塔燒掉了,最近開始重修。本來六和塔一定也是美不勝收,可是重修的這個六和塔‘營養過?!?,單體胖得不得了,也許是為了要容納更多的人來登塔。我想建筑師也許是面臨這個問題,業主一定會說當時的六和塔,只是三三兩兩大家一游,現在的六和塔,是我們人民群眾享受西湖,一定是大家的樂園,修得太瘦登不上去怎么辦?這就沒有更長遠的人文關懷,沒有對西湖的關愛,沒有想想六和塔的價值在于是西湖構成的一部分。可是災難并沒有到此結束。三年前在它的清河坊上方,又蓋了個體積更為龐大、外表裝飾更為華麗的叫‘城隍閣’的古代建筑。這個建筑更是莫名其妙,因為所有搞建筑的同志都知道,一切的關系是在比較里面發生的。為什么大家喜歡西湖?因為它的水也是浩浩渺渺的,但卻不是浩瀚的大海,讓你的目光無法落腳,它是兼有山與海的融洽之美,它的空間留給所有游西湖的人的印跡有如淡淡的中國水墨畫,可是現在,一個胖胖的六和塔,加上一個粗暴無比的城隍閣,這個西湖很快就要變成洗腳盆了!你會一下子發現,西湖小得不得了,太可惜了!”
語調頓挫,甚至怒不可遏地講述這個痛心的例子,劉傳銘想重申的是,中國傳統建筑的核心是大山水觀、大世界觀、大宇宙觀、大空間觀。也就是說,人的本體的生命觀,和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間觀和山水觀,是中國傳統建筑核心價值觀,是最核心之所在。今天的建筑今天的文化地產,如若丟棄了這些核心和根本,永遠找不到根,更不會有魂。
情
有情的建筑:不要一輩子就在火柴盒里度過
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在他的著作《回到土地》中曾歷數,以建筑為主體的城市設計發展經歷過3個階段。第一階段,城市是為神而建的。比如中國的天壇、歐洲中世紀的神殿、南美洲的瑪亞神廟,等等,都是神統治人的地方,人沒有地位,人是神的奴隸。第二階段,城市是為君主建的。歐洲文藝復興后,君主取代了神,但城市仍不是為普通百姓建的,而是為君主、為貴族所建。如巴黎就是為路易十四建的,中國的故宮也不住老百姓。第三階段,城市是為機器建的。在資本主義工業時代,公路是為了跑汽車,摩天大樓用于商貿,追求高效快速,城市建設是管道型的。紐約等城市正是這樣的。城市不是為人、不是真正為了人的生活、居住設計的,人步行、休閑的空間越來越少。
而今天這個時代,正是應該回到城市為人設計的時代。那么建筑作為城市肌體的骨骼,毫無疑問要重新聚焦于似乎習慣性地長期缺席于設計師、建筑師視野的大眾。
“因為一個城市的住宅建設量占整個城市建設量的60%至70%,所以我們更關心的是廣大的老百姓以怎樣的方式居住,是不是這一輩子就在馬蜂窩里,就在火柴盒里度過,還是每家每戶都有自己小的樓臺,都有自己的庭院,能讓自己的孩子在鄰里交往空間自由地安全地玩耍?!敝袊鞘幸巹澰O計院博士周勇說。
“中國建筑師在目前的階段,我覺得是處于一種比較尷尬的境地,甚至是一種失語的境地,因為在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階段市場運作的獨特模式下,建筑師在很多情況下,往往是作為一種工具來滿足甲方開發商最直接的需要,甚至是為了迎合市場來做很大的妥協?!敝苡聭c幸自己沒有囿于這樣的尷尬之中,一定程度上能夠、也正在為他心中勾勒的人居理想而努力著。
正在承擔北川玉樹和舟曲重建規劃的周勇與他所在團隊,正在嘗試以“低層高密度”的方式為災區人民重建家園。而這樣的建筑方式,也同時在新疆、甘肅、東北等一些地方嘗試應用。
周勇介紹,低層高密度建筑,建筑不是一個幾何的概念,而是每家每戶的概念,也就是每家每戶都有天有地,通過恢復城市以前的肌理,然后解決一些交通和消防等最基本的規范和問題,來達到恢復震前的生活品質。通過這種形式,然后加上一些現代的設施,重新找回經典住宅形式的魅力,讓人有一種共鳴。
“我之前是在德國留學過,有一次參觀斯圖加特梅賽德斯奔馳博物館,有一句話讓我感觸特別深。當時,每個到訪的游客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定義梅賽德斯奔馳的概念嗎?’答案是,我們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梅賽德斯奔馳到底是什么概念。它是由我們行駛在地球上千千萬萬輛梅賽德斯奔馳組成的。比如在德國它更多代表的是一種家庭的財產,一種民族的自豪感和國家的尊嚴,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它代表的是一種社會地位,一種人生價值的自我體現。傳統建筑和文化地產,我們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過程,一個演變的過程。我們只能是做好每一個項目,才能令其復興和發展。”對于傳統建筑與文化地產結緣,生成未來的地產方向,周勇這樣說。
重建后的六和塔
略說大屋頂
馬炳堅
北京市古代建筑設計研究所所長
中西建筑都有坡屋頂,但區別在一個地方。什么地方?曲線。中國古建的大屋頂是曲線,西方建筑屋頂則是直線。此外,中國古建的屋檐出檐較大。古代中國建筑是木結構,出檐較大可以防止雨水潲墻體,保護屋子的木結構本身。另外,為什么屋頂是一條曲線?有這么一句高度概括的話,講了它的作用:“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中國古建屋頂上邊比較陡,檐口平緩,是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相當于一條拋物線,雨水下來能形成加速度,這樣到了檐口部分就能把雨水拋得更遠,有利于墻體和木屋的保護。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叫“激日景而納光”,什么意思?中國大的屋頂屋檐較深,由于冬夏陽光照射角度不同,夏天可以把陽光擋在外邊,到了冬季,太陽照射的角度只有二十幾度,因為曲線的屋檐部分有“反宇向陽”的效果,就會有更多陽光照到屋里。這就是中國人的建筑,在建筑中和大自然高度和諧,充分利用了大自然,包括一年四季光的變化,包括排水,最終才形成了這樣的屋頂。
觀點延展
劉傳銘 著名藝術史論家
一片鳥象,潛伏著失落和遺憾
改革開放三十年,尤其是近十年來,北京蓋樓的速度是歷史上任何一個時代無法比擬的,可是大家并不滿意,說的粗一點,北京一片鳥象,所謂鳥巢,所謂鳥腿,所謂鳥蛋……當然并不是說這些建筑不好,也許就在于國人心目中一片鳥象,多多少少潛伏著對當代建筑的一點失落和遺憾。
藝術的殿堂成了他們吸金的場地
北京要在北沙灘那兒建一個13萬平方米的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了。建一個跟我們泱泱大國,跟我們具有五千年文化積淀大國的風范能夠配得上的新館有沒有必要,一定有必要,但是很遺憾,就我現在知道的信息看,可能即將中標的又是一個法國人。不要說其他的文化公共建筑,這么重要的一個有五千年中國文明做積淀的藝術殿堂將來難道又是一個西方建筑師來占領,成了他們表演的舞臺,成了他們吸金的場地。
中國文化的美女,要善待她
大家都愛杭州,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但是我現在真的要替杭州人擔心,因為杭州美在西湖,美在西湖的山山水水,美在西湖湖水周圍的深山藏古寺,所謂的斷橋,西湖的美景,可謂中國古代建筑的美之大成者。蘇東坡住過杭州,他贊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一點我的心和蘇東坡是相通的,他把西湖當成美女,當成人,而且這個人是什么樣的人?化妝也行,不化妝也行,天生麗質。但如果從建筑學的意義上去領會蘇東坡的詩,去解讀西湖的美學價值和意義的話,不要忘了,美女的核心價值就是添之一分嫌多,去之一分嫌少,要好好養,我們中國文化的美女要善待她,不能肆意隨便動她!
空間是最寶貴的資源
上世紀80年代末我曾經有機會到西方生活了一年多時間,當時一件事情我到現在記憶猶新。德國一個古城叫不來梅,旁邊北德銀行修了一個總部,這個銀行外觀是閃閃發光的,在我們今天看來都是現代材料做的,從做完那天開始,從銀行開張那天起,不來梅的市民每天圍著這個銀行抗議,抗議這個閃閃發光的建筑,第一和古城區格格不入,第二是它的光污染,沒有考慮到對市民視覺上的損害。于是不來梅政府向全世界重新征集修建方案,最后是美國一個設計師出了一套表面做舊的方案,使它有種厚重感,和古老的街區及古城協調起來。因此我想對所有有建筑話語權的大建筑師、大開發商、大建筑商們說,不要忘了,對于我們建筑來說,空間就是資源,而且是最寶貴的資源,請你們千萬關注這一點。
我們與西方不可以形成X型關系
為什么我特別強調公共文化建筑空間?曾經一次我看到浦東的視平線感覺恍若紐約。我最近看到過一個中國的建筑學家在資料里寫到,他通過歷史影像資料包括衛星遙感圖,發現美國紐約曼哈頓的景象和我們中國元大都非常相似,這個沒有證實過,但我姑且相信他的說法。這就會出現X型的關系,這個關系就是我們看西方和西方看我們不是平視的,西方看我們的文明是看我們的歷史,看我們的古代,而我們現在是仰著脖子看西方的現代,不行。真正的東西方文化交流,我們也要平視對方的真善美,要充分地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甚至包括商業智慧,但是西方也要同樣地把我們真正的中華文明,放在同等地位上進行文明的對話,這不僅是中國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
(編輯:競童)
· | 成龍欲捐徽派古建筑到海外 黃山市期待回歸本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