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格倫和《長襪子皮皮》
《林格倫作品選集·美繪版》書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阿·林格倫是瑞典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她的作品被譯成80多種文字,各種版本的書摞起來有7個埃菲爾鐵塔那么高,一本一本擺起來可以繞地球3周半。阿·林格倫似乎有著特殊的能力和令人驚異的方法,能夠認識兒童和了解兒童,她在一個困難的文學領域即兒童文學領域做出了巨大貢獻,她賦予這個領域一種新的藝術風格、幽默感和敘事情趣。
林格倫在作品中創造了兩種風格:通俗和想象。在她的筆下,通俗的故事有時候接近瑣碎,有時候帶有喜劇色彩。比如,以女作家自己的成長環境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為原型的《吵鬧村的孩子》、《吵架人大街》和《馬迪根》。富于想象的作品是以《尼爾斯·卡爾松—皮斯林》為開端。主人公是個小精靈,住在地板底下,后來成了一位孤單的小男孩的好伙伴,使陰郁、沉重的生活變成多彩的夢幻之國。《南草地》中的故事則采用民間故事的創作手法,把昔日人間的殘酷、疾病和憂傷變成了想象中的美夢、善良和溫暖。當然,林格倫也有一部分作品的風格介于通俗與想象之間,如《淘氣包埃米爾》。
在林格倫的作品中,《長襪子皮皮》的發行量可能是最大的。僅在德國,1997年時就達到2000萬冊。去年,《林格倫全集》在中國出版了,各種版本的銷售量很快就達到100 多萬冊。
《長襪子皮皮》也是林格倫最聞名的一部作品,它的產生有著傳奇般的色彩。林格倫有一個喜歡突發奇想的女兒叫卡琳。1941年卡琳因肺炎住進醫院,媽媽守護在床邊。女兒每天晚上都請媽媽給她講故事。有一天林格倫實在不知道講什么好了,就問女兒:“我講什么好呢?”女兒順口回答:“講長襪子皮皮”。這只是女兒在一瞬間偶然想到的名字,但林格倫沒有追問女兒誰是長襪子皮皮,而是按照這個奇怪的名字講了一個奇怪的小姑娘的故事。最初只給自己的女兒講,后來鄰居的小孩也來聽。1944年卡琳10歲了,林格倫把這個故事寫下來作為生日禮物贈給女兒,同時把復印件寄給瑞典最大的出版公司伯尼爾。她在附信中說:“如果你們不怕麻煩閱讀一下的話,就會發現長襪子皮皮,她是一個以兒童形象出現的小超人,被搬到一個非常普通的環境里,依靠她超自然的體力和人所不及的超人條件,可以完全不依賴大人,過著一種隨心所欲的生活。在與大人的對立中,最后總是她占上風?!?/p>
可惜,伯尼爾出版公司作了退稿決定,從而與這部名作失之交臂。直到1945年,一家困難重重的小出版公司舉行了一場為6—10歲孩子創作的書籍的評獎。阿·林格倫對《長襪子皮皮》原稿作了修改后參加了比賽,結果獲得一等獎?!堕L襪子皮皮》開始受到讀者的關注,而這家小出版公司也借著《長襪子皮皮》和林格倫后來的作品,走上了繁榮昌盛的發展道路。
起初,瑞典社會對《長襪子皮皮》的評價很正面,贊譽有加,公眾歡迎,書一版接一版地賣,直到第二年,負面評價出現了,并引起一場皮皮大辯論。這場辯論逐漸涉及不止長襪子皮皮,更重要的是傳統的權威教育思想與自由教育思想之間的博弈。從事基礎教育的老師們屬于強烈反對新教育思想的人,他們當中的很多人積極擁護學校的體罰權力。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化人士在一篇評論中猛烈攻擊獲獎作品《長襪子皮皮》,他說:“沒有任何正常的孩子在咖啡宴上能吃下一整個蛋糕,或者光腳走在砂糖上。這兩件事使人想到一種精神病幻想或者是一種病態強迫癥?!?/p>
他的論調遭到很多家長、職業教育家和心理學家的反擊。英·阿爾維德松在《文學》刊物上發表文章說:“在一部藝術品面前,保持社會現狀力量的道德憤怒是一種明白無誤的標志,說明這部作品很不錯——盡管有時候不盡然——但是就40年代出版的那一部分書而言,其中包括《長襪子皮皮》,一定要說,首先那個道德憤怒表明,寫這類書是何等之必要?!?/p>
世事滄海桑田。如今長襪子皮皮已經成了瑞典的國家形象。在上海世博會瑞典館,講解員都打扮成皮皮的樣子。瑞典前首相約朗·佩爾松2004年5月在阿·林格倫兒童文學獎第二屆頒獎儀式上這樣評論:“《長襪子皮皮》一書的出版帶有革命性的意義。林格倫用長襪子皮皮這個人物形象在某種程度上把兒童和兒童文學從傳統、迷信權威和道德主義中解放出來,在皮皮身上很少有這類東西。皮皮變成了自由人類的象征。”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