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怎樣懂
當代藝術常常給人“怪誕”的感覺,不容易看懂或沖擊力過強,使很多人對當代藝術避而遠之。近日,湖北美術館的裝置藝術展“收藏洗曬”,就在微博以及各大門戶網站引發了一場關于當代藝術“看不懂”等問題的討論,可謂躁動一時。那么,藝術發展到今天,究竟在表現什么?又有哪些創新?觀賞者應該用怎樣的方式探求它的魅力?
從中國古代書畫到國外書畫,從知名美術館的館藏藝術品到美術館建筑本身,多個角度對藝術本體進行深入的詮釋,才能很好地揭開當代藝術的各種謎底。對拉斯科洞窟的《中國馬》、大理石群像《拉奧孔》、19世紀印象派畫家馬奈的《莫奈在小船上作畫》等藝術品以及不同時期關于維納斯的藝術作品中藝術形象變遷的正確解析,有助于人們更清楚地了解藝術史和看待藝術品。正是由于對這些審美符號相互嫁接的理解,才使得我們對美術史上各個時期當時性的當代藝術有了更深刻的審美體驗。
當代藝術是什么?時間與順序,形式與范式,對象與現代,是有關當代藝術的名詞,強調了當代藝術的“當時”、“當下”與“在場”。“當下”,即所有的元素都使用有效的將來時,喻示著限制噪音和控制野蠻人入侵的消費強迫癥的急速增長終將變成可能。“在場”,則可引用德里達的《哲學的邊界》中的話來解釋:在場原來是被過去與未來所腐蝕的,存在的核心總有不在場,包括藝術史不能夠被理解為在場的接續。
就創作而言,有人說當代藝術用的是現成的東西來表達,無論是對形而上主題的感受抒發還是對原始故事的再度演繹,其內容都是已經存在的。當代藝術降低了技能的要求,忽略了刻苦的程度,但抬高了思想的門檻。人人都是藝術家,說的是人人都有創造藝術品的可能性,而非時時刻刻都有藝術品產生。如果藝術品本身不與其特有的文化思想搭界,就是一種割裂的存在,那么它就不能稱之為是一個全方位的、豐滿的藝術品。
當代藝術在時間上指的是今天的藝術,在內涵上也主要指具有當代精神和具備現代語言的藝術。就“現代藝術有沒有一個界限”及“怎么去理解一些很難被看懂的雕塑、形體藝術、繪畫藝術作品”等問題,需分清“物品”與“藝術品”。這里講一個小故事:朋友說要做個展覽請我幫忙看看展品是否具有觀賞性,去看時發現展品是一只大頭皮鞋,朋友解釋說這是自己下鄉那段經歷的一個見證,而個人以為見證叫做“史料”或是“物品”,不應當叫做“藝術品”,藝術品是有其標準的,而不是所有東西擺出來都是藝術品。
馬太·卡琳厄斯庫在1987年提出的“現代主義、前衛、頹廢、媚俗、后現代”這5個關于當代藝術的名詞被置于當代藝術身上。當代藝術的觸角不斷延伸,到今天已經涉及到活動影像及新媒體裝置。這是否意味著每個人都應當建立起自己對當代藝術的話語權呢?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大家思考的問題。
“混生”是針對當代藝術提出的一個新名詞。“混生”“混”的是已知元素之間的多重關聯,是用帶有多種文化隱喻的載體來搭建新的藝術語言符號。而“生”在搭建的過程中也有其條件:首先是作品中已知符號在藝術家個人的新語境下產生不同順序的排列組合從而引起的觀者感受;其次是接受者與作品之間的角度生成;最后是歷史性的生成,即作品完成后又成為了已知的藝術語言符號。比如當代藝術中實驗電影、實驗戲劇、當代舞蹈等各種先鋒的藝術形式與表達方法的多元化和相互滲透性也是在已有的文化元素基礎上形成的非標志式的符號,這些大段落的非標志式的符號既不靠藝術門類之間的互相借鑒,也不互為依存,它們獨立地標志著新的藝術價值和審美趣味。
“混生”也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個特點,“混生”的原有理論支持就是中國的傳統繪畫理論,我們可以從一幅卷軸畫中看到:篆刻藝術、書法藝術、詩歌藝術、繪畫藝術和閱卷方式,這種融合性發展正是人們在當代裝置藝術上追求的范式。比如有一次觀看齊白石先生的展覽,其中一幅作品畫的是琵琶,那幅畫帶給人那種實物搖搖欲墜觀者卻無從下手的微妙情感體驗令人十分難忘。而且齊白石的畫作雖然筆觸單純,卻使人無法理性地去用某一種顏色或某一個形狀來分析,有種欲辨已忘言的感性體驗,這種意境是不可言喻的。
藝術無需解釋,尤其是語言上,只需要我們用心靈去感知。理解藝術作品不能只聽別人怎么講,觀賞藝術作品并且試圖理解藝術作品是對自己審美經驗的訓練。當代藝術是今天的藝術,我們每個人都在參與著它的創造與構建。被讀“懂”的藝術品是與欣賞者內心有著一樣認同和召喚的認知,我們自己可以決定當代藝術作品的好與壞。排除推手性評論,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待藝術品,作品是不會撒謊的,藝術品反映藝術家的心境,藝術家投射自我于藝術品。中國當代藝術雖然起步不早,但是發展速度很快,非常有前景。作為新生力量的青年藝術家,心需再靜一點,作品也應該盡可能地提純。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