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電影力量將在世界獨樹一幟
華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華語電影已成為締結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
我建議盡快簽訂《海峽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兩岸三地電影評獎“三金合一”,打造與英語“奧斯卡”同等地位的華語全球頒獎典禮。
電影《臥虎藏龍》是李安導演與大陸第一次合作,集中了香港、臺灣、大陸的演職員
當我把《辛亥革命》電影畫冊遞到連戰手里,他翻看到趙文瑄飾演孫中山形象的劇照時,贊賞地說:“他很像,很像國父!”
我說:“他就是臺灣演員趙文瑄,演得很好,這部電影是為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創作的,香港的成龍也參與了,還是總導演,兩岸三地合作的電影,再現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連戰微笑地說:“辛亥革命是值得紀念的,拍攝這樣的電影是有歷史意義的,兩岸文化交流有很多事可做。”
我是隨全國政協委員聯誼會應臺灣“海峽兩岸民意交流基金會”的邀請赴臺交流的,看過臺灣導演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由此而思考的都是電影方面的議題,在與臺灣交流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座談會上,我直奔電影文化交流的話題。
我從電影《臥虎藏龍》在第73屆奧斯卡奪得最佳外語片等4項大獎說起,這部沒有一句英文的華語電影,蜚聲全球。這是臺灣導演李安與大陸第一次合作,集中了香港、臺灣、大陸的演職員,在大陸取景拍攝,不僅吸引了世界華人的眼球,在美國還取得票房1.28億美元。這部電影的成功、成果和成就,讓兩岸電影人形成共識:能源共享,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兩岸電影創作的寶貴能源;能力組合,兩岸電影優秀人才攜手合作,聚合人才就能產生非常能力;能量傳播,中華文化有神秘的東方色彩,釋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正能量!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華人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華語電影已成為締結中華民族情感的紐帶。
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電影最早打破兩岸多年固有的意識形態上的堅冰。早在1983年導演吳貽弓取材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說《城南舊事》拍攝電影,在馬尼拉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佳故事片金鷹獎,這一事件引起臺灣電影界的關注。
1986年臺灣導演李行的電影《汪洋中的一條船》首次引進大陸公映,引起關注和好評,被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提名。1993年大陸在臺舉辦觀摩性影展,而臺灣著名導演白景瑞早在1989年已經在長影拍攝《嫁到宮里的男人》,啟用了大陸演員斯琴高娃扮演重要角色。1993年湖南瀟湘電影制片廠的《往事如煙》,是大陸第一次到臺灣拍攝外景的影片。
踏入21世紀,隨著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經濟引擎,華語文化潮流走向世界,回歸后的香港電影人和臺灣不少電影工作者紛紛北上,令人可喜地看到大中華的電影概念隨之出現。臺灣導演朱延平認為,大陸電影市場大,觀眾多,拍攝環境寬廣,為兩岸三地電影人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土壤。他和大陸合拍多部電影,其中《大笑江湖》在賀歲檔贏得1.7億元人民幣票房。
華語電影的飛快發展,推動了兩岸電影交流加快,形成固定的兩岸三地導演交流機制,編劇之間的交流已形成常態化。從臺灣王童導演的《無言的山丘》在第一屆上海國際電影節贏得金爵獎到1996年大陸姜文導演攜《陽光燦爛的日子》參加臺灣第33屆金馬獎。從此,大陸的影片參與金馬獎評比,促進交流。最近的第49屆金馬獎,大陸高群書導演的《神探亨特張》獲得最佳劇情片獎,證明兩岸電影擁有共同美學觀念,不僅各有強項,還擁有相同審美趣味的觀眾。
華語電影要結成統一戰線,共同應對美國電影帶來的沖擊,這是從事華語電影工作者的共同意愿。在《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后,電影成為兩岸深化互信的情感大橋,面對美國大片對于大陸、香港和臺灣電影市場的挑戰,如何守住華語電影市場,維護華語電影的地位?是擺在我們中國人面前的課題。最近看到臺灣媒體采訪李安,他呼吁臺灣要深入與大陸合作,因為“唯一有潛力能與好萊塢相抗衡的只有大陸”。
我注意到了臺灣導演朱延平的意見:“如果我們的小孩都是看好萊塢電影長大的話,我們將會喪失自己的民族性。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電影、自己的文化。”朱延平表示,中國有這么多優秀的人才,是時候結合在一起,“不要分你我,我們都是中國人。”
面對美國電影的猛烈攻勢,中國的電影人才應該團結起來,肩負繁榮民族電影的重任。打造如同《臥虎藏龍》那樣震驚世界的作品,讓華人認識自己,也讓世界通過電影了解我們中華民族。
為推進兩岸文化深層合作,提升華語電影質量,我建議盡快簽訂《海峽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兩岸三地電影評獎“三金合一”,打造與英語“奧斯卡”同等地位的華語全球頒獎典禮。
一、盡快簽訂《海峽兩岸文化合作框架協議》,為兩岸電影合作創造法律保障和有效機制。雙方發揮資源優勢、資金優勢、景地優勢,挖掘題材,運用創意,減少限制,開放資料,開發資源,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引導,以東方美學為前提,不忘本,吸收外來文化精髓,著眼將來,創造未來,以中國人的智慧醞釀更具中國特色的華語故事,互助互惠,達到雙贏,為全球華人乃至世界文化貢獻出優質的華語電影。
二、針對李安導演最近發表的觀點:“沖奧不見得是個目標,大陸應該創造自己的奧斯卡。”這不是簡單的建議,而是從華語電影發展的全局謀略,如何創造“自己的奧斯卡”?我建議兩岸三地電影評獎“三金合一”,即大陸的金雞獎、臺灣的金馬獎、香港的金像獎,整合力量,凝集人才,提高質量,提升品牌的含金量,擴大華語電影在世界的關注度和影響力,打造與英語“奧斯卡”同等地位的華語全球頒獎典禮,吸引占全球人口五分之一的華人觀眾,成為世界電影獨樹一幟的品牌。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已是人心所向。華語電影面臨乘風遠航時機,兩岸盡快簽訂文化合作協議,做強華語電影,做大華語市場,傳播中華文明,讓大中華電影圈成為全球華人心靈交流的精神家園!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