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合唱《鐘》在京首演
2013年是俄國作曲家拉赫瑪尼諾夫誕辰140周年、逝世70周年,這是一位令俄國驕傲、讓世界喜愛、為中國人熟知的大師。在這一特殊的年份,中國愛樂樂團推出他的巨作——交響合唱《鐘》。3月2日,中國愛樂樂團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音樂會,由著名指揮家、上海歌劇院藝術總監張國勇執棒,與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男高音歌唱家遲立明、男中音歌唱家楊小勇及上海歌劇院合唱團等一起,完成拉赫瑪尼諾夫的交響合唱《鐘》的北京首演。
音樂會的上半場演奏柴科夫斯基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幻想序曲》和卡巴列夫斯基的《D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年僅8歲的鋼琴神童王雅倫在鋼琴協奏曲中擔任鋼琴獨奏,她與中國愛樂樂團的演奏家們合作的《D大調第三鋼琴協奏曲》讓觀眾一睹鋼琴神童的超凡技藝。
下半場的重頭戲是交響合唱《鐘》的北京首演。《鐘》完成于1913年,拉赫瑪尼諾夫生前好友、大提琴家米哈伊爾·布基尼克的女學生達妮洛娃讀到巴爾蒙特的俄譯愛倫·坡的《鐘》一詩,大為感動,她匿名寫信給自己崇拜的拉赫瑪尼諾夫,附上詩作,并建議他把《鐘》譜成音樂。幾個月后,達妮洛娃在新聞里讀到,拉赫瑪尼諾夫已經根據愛倫·坡《鐘》一詩寫了一部杰出的合唱交響曲,并將于當年首演。她喜不自勝,就把整件事告訴了老師。這件事一直被米哈伊爾·布基尼克隱瞞著,直到他去世前才向外界透露了這個秘密。“鐘聲是西方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個重要符號,也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休戚相關。作曲家的靈感源自愛倫·坡的原詩,4個樂章分別以《銀色的雪橇鈴鐺》《金色的婚禮鐘》《銅色的警鐘》《鐵色的喪鐘》為標題,用傷感而優美的旋律,鮮明而極富表情的音樂形象,借鐘聲隱喻人的一生,能感受到童趣、幸福、抗爭和遁世的畫面。”張國勇談到。
《鐘》的風格和拉赫瑪尼諾夫最擅長的抒情風格大相徑庭。《鐘》里沒有綿延不絕的迷人旋律,沒有大氣磅礴的高潮,有的是瑰麗閃爍的樂隊色彩和栩栩如生的形象刻畫。這實際上是他的晚期風格,而他的轉型大約就是創作《鐘》的那幾年。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鐘》是他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如今很少上演,此次拉赫瑪尼諾夫交響合唱《鐘》的北京首演,給北京的音樂愛好者帶來了一次難得的欣賞機會。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