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他的歌,是紀念他的最好方式
王洛賓在自己80歲生日演唱會上引吭高歌
3月14日,北京東城區方家胡同46號院,沒有炫目的舞臺,沒有明星,有的是一兩把木吉他和清淡質樸的歌喉。1996年3月14日,王洛賓在烏魯木齊逝世。而從2005年起每到先生忌日的這一天,由民謠音樂人洪啟發起的“紀念王洛賓主題活動”都會如約舉行。有意味的是,紀念活動每年都以王洛賓先生的一首歌名或一句話作為主題。洪啟說,今年的活動延續歷年紀念活動的主旨,以絕對草根的方式來紀念這位“在民間文化里浪蕩”的傳歌人。
《高高的白楊》背后的故事
今年活動的主題是“高高的白楊”,知道王洛賓這首歌曲的人應該不是很多,這首歌1986年才在烏魯木齊市八一劇場舉行的“人民音樂家王洛賓作品音樂會”上推出,之前,只在王洛賓的學生、友人聚會和民間宴會小范圍中傳唱。這首歌是王洛賓在獄中寫成的。
1969年王洛賓在獄中,有一位同獄的維吾爾族青年吾甫爾江,因布置新房時不慎撞碎了毛主席的石膏像,被打成了“現行反革命”。正當吾甫爾江拼命勞動,爭取提前出獄完婚時,他的姑媽帶來了令他絕望的消息,新娘阿依古麗不堪忍受抄家、批斗的折磨跳河自盡了,新娘被埋葬在屋后的荒灘上,姑媽特意在新娘墳上插上一束盛開的丁香花。每日里,吾甫爾江除了低吟維吾爾族民歌外,一言不發,凝望著窗外高高的白楊淚流滿面。吾甫爾江對愛情的堅貞,深深打動了王洛賓,他對吾甫爾江說:“我要為你寫一首歌,獻給你那位不幸的愛人!”在監獄磚廠的路邊,有一排排高高的白楊樹,勞作間隙,王洛賓和吾甫爾江在白楊樹下休息,王洛賓看著白楊樹,想著這對情人悲慘的愛情故事,用樹枝在濕潤的磚坯上劃出一道道音符,一首凄美、憂傷、美麗的愛情歌曲《高高的白楊》誕生了。這首歌伴隨著兩個囚徒度過了艱難的日子。
“高高的白楊排成行,美麗的浮云在飛翔,一座孤墳鋪滿丁香,孤獨地依靠在小河旁。一座孤墳鋪滿丁香,墳中睡著一位美麗的姑娘,枯萎的丁香引起我遙遠的回想,姑娘的衷情永難忘。”《高高的白楊》充滿思念、憂傷與死亡,卻又帶著丁香花的襲人芬芳。在現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歌舞團演唱隊的女歌手李秀蓮用清澈的聲音再度唱起這首歌曲,令人動容。
“我對王洛賓先生可說是熟悉而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出生在新疆,我從出生起就聽他的歌,身邊的人都在唱,耳濡目染不學都聽會了;說陌生是因為王洛賓的作品實在太多了,大家經常聽到的是那幾首最耳熟能詳的《青春舞曲》《在那遙遠的地方》,但你要是去挖掘,每一次都有新的發現,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李秀蓮說,“《高高的白楊》這首歌,我們新疆最純粹的音樂人都非常地推崇,當我出第一張專輯時就非常想唱這首歌,但是當時也有一些顧慮,歌詞中有唱到‘墳’啊,死亡之類,又是漢語演唱,可能有些人會覺得不太吉利,就沒有選。但這次我沉浸在這首歌里,反復地聽、反復地琢磨,真是特別有感覺,也真正明白為什么音樂人會推崇它。王洛賓的每首歌后面都有故事,歌者在唱的時候也就特別能找到情感的傳遞點。”
“他在草地上撒歡兒的狀態,不亞于現在年輕人蹦迪。”
在不少音樂人看來,王洛賓的了不起之處還在于他將藝術歌曲與民族音樂做了非常好的嫁接,是陽春白雪,卻又擁有非常樸實的演唱方式;可以在音樂殿堂里唱,更可以在農家小院、田間地頭里唱;漢族人可以唱,少數民族同胞唱起來也毫不費力;而且情感傳遞得很到位,使得演唱起來非常美……這的確值得致敬和學習。
著名詩人洪燭最近與一位蒙古族詩人談起王洛賓,王洛賓讓洪燭想到古希臘的《荷馬史詩》,與“盲詩人”荷馬不同的是王洛賓有雙無比明亮的眼睛,與荷馬寫就宏大史詩不同,王洛賓用一首首優美的民歌和情歌讓人銘記。“從事藝術工作的這些人,相信對王洛賓都有很特殊的感情,他不是代表他個人,而是代表整個民族傳統的發揚光大。其實現在看來,王洛賓很多歌的歌詞都超越了不少知名的現代詩歌,我認為20世紀的新詩史里,應該把王洛賓的民歌作為重要研究對象,因為它的社會影響力實在太巨大了,也是值得我們詩人去學習的。詩人寫的一些詩,是孤芳自賞型的,而王洛賓的歌卻是自發地在流傳、被傳唱,感人肺腑、深入人心,而不是靠媒體去推或者自己去吆喝的。”
洪燭接觸王洛賓的歌是1989年大學畢業分配到中國文聯出版社時,而據他所講,中國文聯出版社與王洛賓還有不解之緣,20世紀90年代曾出版過王洛賓的幾本作品集,影響最大的是1993年出版的《純情的夢——王洛賓自選作品集》,洪燭曾專為此書寫過書評,書評的名字他還記得是《國風悠悠》,“國風——‘風雅頌’的傳統,《詩經》時代的‘采詩觀’,他把非常有價值的民間資源發揚光大,這對我的詩歌創作也有非常大的影響。”洪燭感慨道。
紀錄片導演門欣熙曾拍攝過《中國流行音樂30年》《兩岸三地60年的歌》等紀錄片,他對王洛賓另有一番深刻的理解,“如果一個人的經歷特別豐富,那么他創作出的東西必定是發自內心的。王洛賓的一生就特別坎坷,他兩次入獄,近20年的時光都待在監獄里,能跟他比的可能就是納爾遜·曼德拉了,他經歷過各種質疑也有各種榮譽加身,但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寵辱不驚。尤為難得的是王洛賓是以一己之力在完成這個工作。有個現代音樂家說王洛賓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的民歌傳遞手’,我覺得這是說‘小’了,現在說‘漢語文化中心論’,我認為如果他沒有把這些歌曲曲調用漢語寫出來、唱出來,也不會有這么大的影響。1994年左右,某報發表了一篇對‘王洛賓熱’現象思考的文章,引起音樂界的普遍關注,由此,也涉及到民間音樂的傳承、記錄、整理、改編等一系列問題。據說,他本人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還是喝著小酒吃著花生米的狀態,這就是寵辱不驚,這是他身上最可貴之處。我曾經看過他的幾張年輕時的照片,他在草地上撒歡兒的狀態,不亞于現在年輕人蹦迪。”
相關鏈接
“樂夫頌”(Love Song)宋莊紀念王洛賓音樂會舉辦
“樂夫頌”,是“Love Song”的諧音直譯,其英文之意是“大愛之音”。從中文層面上理解,“樂夫頌”可以理解為快樂的歌者歌頌著快樂的生活,也有歌頌紀念音樂前輩之意。3月14日,一場“樂夫頌”盛典就在北京當代藝術的重地——宋莊舉行,由北京宋莊藝術發展基金會和《音樂周報》主辦的紀念王洛賓系列活動,涵蓋知名樂評人主題研討和音樂會等內容。在主題研討會上,徐沛東、關峽、金湘、梁茂春、趙世民、宋小明等專家學者針對音樂創作中的民族性、西部音樂創作的挖掘及影響,以及王洛賓的當代藝術價值等議題展開了討論。
在而后上演的音樂會上,西北民謠歌手蘇陽演唱了《賢良》《勞動和愛情》《鳳凰》《冤家》《喊歌》《賀蘭山下》等數十首歌曲,用自己的原創音樂向王洛賓致敬。音樂人蔣山、畫家石巖、雕塑家顧天陽、“宋莊音樂”走唱運動發起人徐懷超以及青年歌手張雪嬌先后登臺,獻唱了王洛賓經典民謠及原創作品,用歌聲緬懷王洛賓。
據悉,自2008年“歌聲使我迷了路”起,每年的3月14日宋莊都會有一場紀念王洛賓的主題活動,至今已舉辦了五屆,這期間,宋莊藝術促進會也召集了幾十位知名音樂人藝術家與學者演出、研討,使王洛賓的藝術精神得到了極大的發揚。多元化是宋莊的重要標簽之一,包容繪畫、詩歌、雕塑、音樂等多種藝術形式,其中“宋莊音樂”已經成立6年,宋莊也有上百位音樂人,他們在這里生活創作。“宋莊音樂”走唱運動2012年起陸續舉辦多次演出。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