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項目運作中的潛在挑戰
如何進行一個跨文化項目的運作?有哪些基本原則和操作注意事項?怎樣才能尋找到一個合適的合作伙伴?
跨文化項目運作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文化差異問題,沒有一劑萬能藥能讓人們對彼此有個全盤的了解。要正確對待文化差異,就要擺脫成見、更新思維、尊重他人、換位思考,以便建立長期的互信關系。曾經成功策劃過威尼斯雙年展、上海雙年展等大型跨文化展覽的侯瀚如教授提出的想法值得我們深思:“項目形成的過程需要時間,誤解都是不大不小的誤解,其實也沒有原則性的誤解。這種誤解其實是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對方的過程。”
在跨文化項目的準備階段,竅門和技巧也不少。如,到合作伙伴所在的國家走一遭,尋找能干的翻譯,參加跨文化培訓,培養跨文化能力(包括與他人打交道的能力和產生協同效應的能力等)。在這個過程中,尋找合作伙伴是一個非常花費精力的事情。在記錄并反思當今中歐文化對話交流的信息和觀點的《中歐文化交流與合作實戰指南》一書中,提供了詳細的尋找合作伙伴的方法、路徑、機構和網址等等,也指出需要注意的幾大挑戰:一是摸清環境與層級,在文化領域對合作伙伴進行定位;二是熱門合作方式選擇多,外國伙伴競爭激烈;三是伙伴匹配的不對稱性;四是意圖不明,如何分辨;五是文化合作應該是戰略興趣的結合點;六是合作模式選擇“出資方和受益方”模式還是“共擔經濟責任”模式。
具體到操作某一個跨文化項目,或者說文化項目所普遍涉及的管理問題,項目的資金預算和進度安排、營銷傳播以及監控和評估,是相當重要的環節。克勞斯·西本哈爾所著《文化管理在中國》提倡采用所謂的“常識法”來開展管理,并且提到了一些普適而有效的文化管理技巧、工具和概念。“世界各地的文化管理都可以被看作是由相關元素構建的系統。……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德國,一個文化機構的領導者可以使用4種基礎管理工具(宗旨、領導力、組織、成本控制)來管理劇院、博物館、舞蹈團、音樂廳或其他任何文化機構。”
首先看資金環節。多數文化合作項目的經費來源于政府、企業基金會或者非營利組織的資助,很少一部分是靠市場化運作自籌資金。企業贊助是企業自身的一種傳播形式。近年來,文化項目逐漸受到企業的青睞,但物資贊助比資金贊助應用得更為廣泛。例如,某航空公司給音樂節提供免費機票,某國際知名酒店給會議提供免費會議廳和住宿等。這就要求文化管理者在做項目資金規劃時,將實際需要的物資和資金分開核算,盡量找到這些物資的生產廠家,尋求他們的贊助。贊助不是單方面的給予或饋贈,企業是需要回報的,譬如贊助商可以獲得音樂節的貴賓贈票,或者出席記者招待會等。回報的方式很多,雙方在簽訂贊助合同時應在附件中寫明具體的回報內容。在跨文化合作的預算編制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匯率變化,中外人員應同工同酬,宣傳推廣經費要占項目經費的10%到15%,要控制會議成本(盡可能多召開電話會議或網絡會議)。
其次,在時間進度管理上,可對工作內容和任務進行流程分解。例如,策劃一個跨文化展覽,包括策劃展覽內容、立項、申請經費、確定雙方項目負責人和工作團隊、聯系場地、組織作品、制作畫冊、邀請嘉賓、聯系物流、作品投保、安排食宿、會場布置、制作折頁橫幅、媒體新聞發布會、開幕式小型演出、組織觀眾、展覽期會場維護、撤展、運輸、作品歸還、媒體報道收集整理、總結評估等。根據每一項具體工作來估算時間,累加起來就知道整體時耗,就能大致確定展覽的開幕式時間和展覽周期。通常把這個進度計劃制成圖表,就可一目了然。當然也可使用項目管理軟件,讓軟件自動計算成本、平衡資源分配、迅速解決進度交叉問題。項目管理軟件還具有較強的項目執行記錄、項目計劃跟蹤、實際完成情況記錄的能力,并能及時給出實際和潛在的影響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情況下,歐洲和中國的文化經理人會投入很多精力和財力到項目的組織和實施當中去,卻忽略了一份非常重要的環節——營銷傳播。由于經費不足是文化項目的瓶頸問題,所以在營銷傳播環節上一定要把錢花在刀刃上。書中特別強調對新媒體的充分利用,如微博平臺、視頻網站和其他社交媒體。另外,精準定位、細化受眾也能增強項目在傳播中的受眾到達率。
最后,跨文化項目的定期監控和評估是非常必要的。一般來說,歐洲文化從業者習慣于在項目結束后撰寫評估報告,這與歐洲的文化撥款機制有著直接聯系,必須通過報告向撥款機構和其他利益相關方作出交代。但中方一般不太重視項目結束后的評估。評估也是科學分析的過程,通常包括以下指標:可視性、效率、有效程度、影響力和可持續性。目前已有各種評估有形結果的技術和工具,但與此同時評估項目的無形結果也是十分重要的。
(編輯:黃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