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與商業運作相結合 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文化——二○一二年度中國電影藝術發展報告(摘編)
電影《忠誠與背叛》劇照
報告主持人:康健民
報告負責人:許柏林
首席專家:陸紹陽
撰稿:陸紹陽 呂益都 鮮 佳
統稿:劉浩東 陸紹陽
一、發展概況
2012年,中國電影繼續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電影人不斷探索電影發展規律,積極應對市場進一步開放帶來的新挑戰,努力創作出體現當代電影藝術、技術水準的精品佳作。2012年,優秀影片的數量,產業發展的主要指標,電影公益事業的推進,電影企業“走出去”的成效,都比往年有明顯的提升。電影已經成為社會文化的關注熱點、時代風尚的聚焦點和文化自強的新起點。
2012年恰逢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電影人也在這個全民關注的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年代里,用自己真誠、樸實的情感在銀幕上濃墨重彩地書寫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特別是對現實生活給予了最大的關切。共有《忠誠與背叛》《西藏的天空》《雨中的樹》《許海峰的槍》《生死羅布泊》《南平紅荔》《冰雪十一天》等26部影片入選為“十八大”的獻禮影片。這些影片,再現了艱苦卓絕中國革命之路,描繪了改革開放偉大歷程,謳歌了科學發展的生動實踐。尤其是在17部現實題材電影中,創作者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塑造了一批夙夜在公、甘愿犧牲個人幸福推動社會進步的共產黨員形象,充滿激情地奏響了時代的華章。
在2012年的電影創作實踐中,我們還高興地看到,許多創作者在藝術與商業之間艱辛地探索,頑強地堅守。無論是探尋民族歷史真相的《一九四二》、《白鹿原》,還是在當下社會中挖掘出人生復雜滋味的《萬箭穿心》、《桃姐》、《神探亨特張》、《搜索》、《邊境風云》,還是摸到類型片制作門道,切中觀眾觀賞趣味點的《畫皮2》、《人再囧途之泰囧》、《十二生肖》等,這些脫穎而出的新作,創作者都具備了嚴謹的創作態度、執著的創新精神和嫻熟的創作技巧。
縱觀整個中國電影產業,依然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三大電影生產國和第二大電影市場。2012年,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全年票房為170.73億元,其中,國產片票房為82.73億元,占到票房總收入的48.46%;2013年1月1日,《泰囧》成為首部票房突破10億的國產電影;制片單位共生產了745部故事片,其中在國內院線市場上映的有227部。2012年全國新增銀幕3832塊,平均每天增長10.5塊,均為數字影廳,電影放映領域的數字化水平和規模處于世界前列,全國銀幕數從2002年的1845塊增加到現有的13118塊。隨著銀幕數量的增加,電影市場容量進一步擴大,最多時單日上映新片達9部。
電影《一九四二》劇照
二、思潮與新作
1.主旋律影片傳遞正能量
主旋律電影是中國當代文化生產中的特有現象,它在弘揚時代精神,凸顯核心價值觀,傳遞正能量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對中國導演來說,拍主旋律電影是一個挑戰,一方面要對電影藝術負責,另一方面又要對市場負責,更重要的是還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如何更真實地表現革命歷史,更直接地面對現實生活的矛盾,更真誠地展現人與命運的抗爭,更豐富地呈現人物的情感,還要思考在表現形式上如何加入更多受大眾歡迎的電影元素等等問題,正如尹力導演所說,這些問題對創作者來說都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這也是現階段主旋律電影的贏得更多受眾的出路所在。
2012年的中國銀幕,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題材的主旋律影片構成了一道壯觀的風景線,電影人在已有的創作經驗基礎上,盡力使作品在史實上更經得起推敲,在藝術表達上出新,在情感上更貼近百姓。比如《南泥灣》《走過雪山草地》通過抒寫對生命極限的挑戰表達革命者的意志力;《咆哮無聲》《雨中的樹》用晚輩的視角,體驗逝去的親人崇高的犧牲精神,同時也完成自身的心靈洗禮;《鍘刀下的紅梅》《青年雷鋒》嘗試著去探尋英雄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波瀾起伏的內心情感;《小小飛虎隊》在兒童片中設法加入驚險、傳奇、懸念元素;《索道醫生》把人間的大愛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許海峰的槍》把見證歷史的重要時刻和個人成長歷程結合在一起;《冰雪11天》用紀實手法展示了4萬警察讓40萬人脫困的驚心動魄的11天,力圖不讓事件淹沒對人物的刻畫;《生死羅布泊》營造粗獷、陽剛的風格,力戒直白、說教之風;《西藏的天空》《阿佤山》《阿米走步》嘗試著將故事和獨特的民俗、民風聯系在一起;《指尖太陽》則用溫暖、沉靜的筆觸娓娓道出一個關于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和農民工的故事。在這些中小成本電影中,電影人克服了資金、時間和拍攝條件上的困難,真誠地聚焦優秀但又普通的中國人身影,體現出人民群眾在改革開放進程中迸發出的真實情感與創造精神。這些電影是這個時代需要的電影,也構成了我們這個時代永恒的精神基石。
2.歷史的再現與重構
對中國電影藝術家來說,中華民族豐厚的文化積淀一直是民族前行的動力,期間所呈現出道路的順暢與曲折、人性的高貴與謙卑、血與火的傳奇與考驗、時代變遷時的幻滅和希望,對電影工作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富礦。但是,在市場主體多元的當下,創作者們在實際的創作過程中,往往在歷史觀、電影觀和技術層面都容易受制于已有的定勢,容易被傳統的慣性裹挾著前行。
任何一段歷史都有可能擁有雙重價值,一是它自身獨立的價值,二是當代人重構后的價值。2012年,民族歷史的抒寫又成了創作者們正面強攻的藝術堡壘,有所超越還是因循守舊成了一個問題。《一九四二》、《白鹿原》、《王的盛宴》這三部對不同歷史年代的解讀都有別于以往的歷史題材影片。馮小剛用了兩個十年籌備,終于拍成了《一九四二》。影片既有個體命運的慘烈描述,又有對當時各股勢力的鋪排展示,為此,馮小剛寧可選擇多條線索同時展示,而舍棄對幾個人物的集中描寫。在歷史的真和藝術的美之間,馮小剛首先選擇了真,他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試圖對那場大災難做出盡可能忠實的再現。影片的遺憾之處在于幾條敘事線索還不能融入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中,如外國記者、傳教士等敘事線有生貼上去的感覺,而作為主角的少東家形象也缺乏傳神的刻畫。《白鹿原》的上映也引發了社會的熱議,影片想表現的不僅是白、鹿兩個家族的恩恩怨怨,更想從“家族”這一中華民族社會結構中最堅固部分的裂變瓦解中,看到社會變革的大勢。但影片和厚重磅礴的原著相比,電影創作者在精神高度、歷史把握和藝術處理手法上還有一定的差距,在人物關系、敘事的疏密處理和結局安排上本來可以做得更好。影片在敘事上不能夠把白鹿兩族的恩怨情仇,以及外力影響清晰地展示出來;把田小娥的情感經歷變成故事主線,也是避重就輕。《王的盛宴》運用劉邦晚年碎片式的記憶來結構影片,陸川在影片中體現了強烈的主體意識,將當代人關注的權力意識和欲望放置在劉邦身上,大段大段的內心獨白構成了他精神回溯的核心內容。影片的戲劇性被有意削弱,影片對“鴻門宴”前后的歷史做出了創作者富有個性的詮釋。但當創作者為了“新的視角”和“新的人物”而有意回避或曲解一些史實時,問題就出現了。比如影片對項羽的贊美,到底是發現了歷史,還是和真實的歷史漸行漸遠?這同樣值得創作者深思。
在處理歷史題材時,有些影片承載著創作者對歷史重構的愿望,希望自己的作品呈現出一幅復雜的歷史圖景,但重構歷史不等于背棄歷史,如果沒有史實的鋪墊,那么以重構為名的創作就顯得有些輕浮。而如果無法從歷史的陳跡中尋找和展示出文明的曙光,那這樣的創作也只是一種簡單的重復。另外,2012年的歷史題材影片的票房和出品方的預期都有較大的差距,這是否也提醒創作者在“求新”和“求變”時也要考慮到觀眾的觀影習慣和審美趣味。
3.現實的關切與質疑
處理現實的復雜程度一點也不亞于歷史題材。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啟的改革開放歷程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中國人享受著現代化帶來的物質、精神的紅利,也承受著巨變帶來的身份、地位以及利益格局變化的落差,現代性的焦慮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受到關注。中國人正在經歷著包括從生活起居到文化、價值觀念的重新調適階段。如何面對現實?有幾條路徑,一是勇敢地面對,如實地描繪這個時代的創痛和希望;二是四平八穩地延續傳統的模式。讓人欣慰的是,有不少藝術家選擇了前一條路徑。像《萬箭穿心》《神探亨特張》《桃姐》《搜索》《浮城迷事》《二次曝光》《飛躍老人院》等影片首先體現出來的是對現實的關注,包括對丑陋現象的質疑和抵抗。對一個藝術家來說,他的情感何處安放,直接影響到他的藝術會得到多少人的呼應和共鳴,真正地、主動地放低身段和人民站在一起,和最需要幫助的人站在一起,他的作品就能夠得到多數人的呼應。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選擇以尖銳的方式反映中國當下的現實生活,從某種程度上說,具有“諷世、警世、醒世”的作用。
4.“《泰囧》現象”的啟示
投資不到3000萬、導演處女作、無扎堆巨星參演、不是高票價的3D影片,一部名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影片以黑馬的姿態躍入競爭激烈的賀歲檔,截止到2013年1月5日,票房已超過了11.24億元人民幣,成為中國電影市場最賣座的國產片,以小搏大的“《泰囧》現象”也隨之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
和往年賀歲檔喜劇片受觀眾青睞一樣,今年的《泰囧》又一次說明了喜劇片的魅力。類型電影是被市場驗證的一種成功的創作模式。《泰囧》的類型是公路喜劇片,從人物搭配上看,隨著黃渤的加盟,比《人在囧途》的聰明人加傻子的“兩人轉”設置多了一個瘋子,這種三角關系更強調沖突,更富有變化;從樣式上看,它吸收了公路片、歷險片、喜劇片、動作片的諸多元素,使得影片在熱鬧中保持著較密集的笑點;從場景上看,《泰囧》的泰國之旅增加了異域文化的新鮮感。同時,編導有意利用當下的時尚元素,使得這部中產階級趣味和草根情懷混雜的中國式喜劇在自嘲戲謔中完成了對快樂的追逐。再次,票房的成功更要依靠周密的營銷策略。《泰囧》被稱為是在“正確的時候,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泰囧》從選題、拍攝到后期的營銷手段,《泰囧》都是為市場設計、尊重市場的電影。雖然《泰囧》在市場上大獲成功,但其文化品位和思想意蘊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在藝術處理上也有不盡如人意之處,比如情節設置的合理性,笑料和喜劇包袱組織的自然、畫面的精致程度等。
電影《畫皮Ⅱ》劇照
三、創新與突破
創新是電影發展的命脈,只有積極地創新觀念,創新內容,創新技術,國產電影才會有嶄新的氣象;只有將這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電影才會躍上一個新的臺階。2012年出現的電影佳作既有技術上的突破,更有美學、敘事風格和類型樣式上的推陳出新。
1.美學風格的突破
《萬箭穿心》是一部呈現悲劇之美的作品。真正的悲劇作品是對生活的深層次理解后的藝術呈現。影片張揚,也能內斂;宣泄,也有克制,表面上看,這是女主人公一段被撕裂的生活,但它帶有普泛性,實際上超越了那個時代,上升到對生命意義的思考。這種對人的命運的思考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也開始滲透在《桃姐》《飛越老人院》這兩部關注老年人生活的影片中。能否超越現實,上升到對這個時代和人的生存狀態的整體性關注,也意味著作品能否激起更大范圍的共鳴。
2.更注重了藝術和技術的結合
電影是和科技結合得最緊密的藝術,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給電影帶來了嶄新的表達方式,也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視聽享受。這一點在電影《畫皮2》中得到了充分體現。《血滴子》《四大名捕》《大上海》《十二生肖》《太極》《王的盛宴》等,都體現了創作者一直在追求更精細、真實、震撼的畫面效果。
3.敘事視角的變化
電影是敘事藝術,它除了靠故事本身的精彩吸引人以外,也可以通過敘事視角的變化來開啟另一扇藝術之門。《雨中的樹》的編導選擇李林森17歲兒子的視角進行敘事,讓兒子沿著父親生前的足跡,追尋、感悟父親的一生。《走過雪山草地》的編劇王朝柱放棄了他所擅長的宏大敘事,將視角聚焦于普通紅軍戰士,謳歌了長征路上的人性之美。《西藏的天空》以一個貴族少爺和奴仆的命運為切入視角,展現了西藏半個世紀的激蕩的風云,演繹出西藏和平解放前后人們的困惑與堅守。
4.類型樣式的新嘗試
創作者在遵循類型片創作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對類型元素的把握,同時又注重和當下現實的結合。《邊境風云》是犯罪片樣式,編導放棄激烈的打斗場面和環環相扣的情節推進,用貌似平靜實際卻暗流涌動的日常生活和內心的情感張力作為敘事推進的動力,使得影片散發出一種沉靜內斂的氣質和連綿不斷的情感漣漪,這是對類型的大膽改造和有益嘗試。另外,表現重大革命歷史的影片《忠誠與背叛》,有意識地借鑒驚險片的類型元素來提升觀賞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影片《二次曝光》把紀實風格和驚悚片樣式雜糅在一起,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太極》則努力克服功夫片的類型模式,將武打和中國傳統敘事的表現手法融合在一起,增強了作品的傳奇性和趣味性。
電影《桃姐》劇照
四、問題與思考
首先,中小成本影片的整體藝術質量不盡如人意,這里存在兩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個性化表達與商業化傾向沖突與融合的問題。在這些影片中,像《匹夫》《殺生》《我11》《飛越老人院》等,在制作上雖然也在考慮商業訴求,力求使商業價值、主體精神相交融,但其內在氣質還是個性化的藝術表達為主。一方面,這些影片不得已犧牲了它的藝術深度——作品的嚴肅主題、廣博內涵、形式鋒芒;另一方面,其所依附的商業創作技巧——通俗敘事、時尚影像、類型風格、商業賣點等,卻也沒能完全做到位。其二是類型化創作技巧的生疏。不少影片在類型風格和元素的運用上還不到位,僅僅滿足于簡單地模仿與套用,許多文本還流于為商業而商業的“敷衍成篇”。中小成本影片中的活力與激情、靈動的藝術創意、對現實生活的真切關注——這恐怕是它們獲得質的提高的關鍵,同時也是符合當下觀眾審美需求的創作方向。
其次,在國產商業大片這個板塊中,在變局與高壓之下,我們需要明確:大片不等于票房,更不等于藝術。唯大片化、唯好萊塢化,不是中國電影發展的出路。整體而言,商業大片創作的吸金思維大于人文內涵的開掘,更多影片追求的是以離奇的敘事、視聽饕餮和奇幻場景來滿足受眾獵奇的心理及感官的愉悅。國產商業大片不僅僅是票房的吸金點,更應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中國精神的重要載體。因而,國產商業大片應拓寬題材思路,強化文化內涵的承載,使大片不僅有大導演、大明星、大場面,更擁有大的文化氣度。
再次,2012年的主旋律影片,雖然在題材、主題、形式表達上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努力,但如何將主旋律影片拍得更具觀賞性,還有待下更大氣力去開拓。此外,今年主旋律影片仍然采用在重大節慶期間集中推出的模式,從放映和傳播效果來看并不十分理想。
第四,現實題材影片精品數量偏少。現實題材影片創作相對薄弱,暴露出了一個問題,即許多制片人規避社會現實矛盾、規避深層的社會思考,一味想以小投入、低風險獲得更大的商業利潤,迎合觀眾淺層的娛樂消費心理。
從本年度現實題材影片創作現狀來看,有大量的現實題材是由主旋律影片來書寫完成,26部“獻禮影片”中有17部是現實題材。但對當下現實生活的摹寫,不能只存在于主旋律、特別是英模影片之中。不能用短視的商業思維去覆蓋每一位藝術創作者的社會責任。如果將大眾所期待的現實意味與社會體察推卸于主旋律影片的創作,會進一步窄化主旋律影片的創作,也會使本土主流電影文化精神的鈣質逐漸流失,不利于現實題材的影片與受眾在審美接受心理上的真誠溝通。實際上,反映本民族當下現實生活的優秀現實題材作品,最能帶來文化的皈依感和心靈的歸屬感,優秀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不應該被淡忘、被消減,而更應在當下發揚光大。
電影《飛躍老人院》劇照
五、趨勢與建議
2012年中國電影創作呈現以下幾點明顯的發展趨勢,應該說,這些具有趨向性的發展軌跡不僅僅是2012年當年的電影文化現象,更是由多年來的累積應運而生,并且也將為今后中國電影的發展埋下文化的線索與基因,或者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一,大片一統天下的格局漸失,中小成本影片獲利率上升。第二,商業化喧囂中凸顯冷靜與理性的人文思索。第三,中青年導演紛紛“試水市場”,中小成本商業片成為其創作主流。第四,“十八大”獻禮影片普遍追求題材類型和表現手法的創新,顯示出主旋律影片創作避免程式化和說教味道的藝術趨向。
基于上述,有以下幾點建議:
1.在尊重電影特性的基礎上,創作出更多三性統一的作品
首先,要注重人文精神與商業運作的平衡。實際上,商業與人文的平衡能力也是對導演藝術功力的磨練與考驗,能夠在商業競爭中,葆有人文情懷,在吸引受眾的同時巧妙傳達思想,才可謂真正的成功。而能否成功,能否讓電影具有歷史與現實的深度,取決于創作者冷靜的觀察與思考、重新審視歷史的視角和俯向現實的心靈,也取決于創作者的人文意識和文化內涵的積淀。
其次,要尋找電影與科技的結合點。高科技的運用將開拓出嶄新的創意空間,以至推動整個電影產業的升級,同時避免只突出視聽奇觀而忽視內涵意蘊的創作傾向。
2.尋求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化的路徑
當前一個重要的文化課題,就是如何將核心價值觀融入大眾文化,如果兩者暫時融合不了,至少可以尋找兩者重合的部分,重合的部分越多越好。或者說要找到核心價值觀和大眾文化的契合點,由點及面。兩者的契合點當然很多,比如“國民意識”,就是對自己國家強烈的認同感,以及為了使這個國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贏得尊嚴的行為和意識。國民意識不是簡單的愛國,它還有另一面,就是自強。國家和個體發生的最好的關系就是“國民意識”的培養,有了上下一心的國民精神,這個民族的文化才有大國氣象。
“獻禮片”、“英模片”是弘揚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陣地,創作者應充分體察與考量大眾的審美期待、接受心理,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性和觀賞性,努力突破舊有的“獻禮片”意識,讓觀眾從普通人的生活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在內心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
此外,主旋律與大眾化在內容上有一個可貴的交叉點,即對現實的關注和體察。相關管理部門在鼓勵現實題材影片的拍攝時,要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和扶持,但更需給藝術家創造一個寬松的創作環境。創作者也應勇敢地直面現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和創作導向。
3.大力發展中小成本影片
推動中小成本影片創作的繁榮、質量的提高,無疑將夯實整個中國電影創作制片的基礎,這也是中國電影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大力發展中小成本影片還將為中國電影形成寶貴的專業人才梯隊。特別是一線創作者在熟練駕馭各種類型風格、制作模式的基礎上,可為大片的制作累積經驗、提供規范、奉獻才智與創意。因而,大片和中小成本影片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將中小成本影片各種要素培育好,大片的制作也就水到渠成。
堅守立場,立足本土,開拓題材,關注現實,成熟類型,精進“技”“藝”——這是2012年這樣一個國產電影轉折與調整的節點,帶來的富于啟示意義的關鍵詞;這也是目前以及未來一個時期內中國電影為了發展與壯大,要扎扎實實去實現與完成的目標與任務。
(本文標題為編者所加)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