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書不如孬畫? 書法家當反思
砥柱銘(局部)/黃庭堅
“二級市場?你指的是什么?”在2013年春拍蠢蠢欲動之際,拿書法二級市場的話題去詢問書法家,竟得到這樣的答案。不能說他孤陋寡聞,只能說書法界對二級市場的主體——拍賣的形式實在陌生。
明清時期形成的書法市場,在上世紀50年代禁絕“經濟賬”之后又過半個世紀,還是和拍賣行業若即若離。中國畫、油畫和當代藝術在拍賣市場日漸受到關注和追捧,而中國文化精髓的代表——書法,卻一直不溫不火,難見聲色。最頂級的中國畫大家的作品與最頂級的書法家的書法作品價格相去甚遠,而且兼擅書畫的創作者,其書法作品的價格也難以望中國畫價之項背。
“佳書不如孬畫”,使得兩年前中國書協和匡時拍賣合作的當代著名書法家作品專場成為重要書法機構涉足拍賣行業的少數成功案例。由于成交價和成交率的雙低,各大拍賣公司相繼取消只占整個大拍數量的百分之幾的書法專場,有的只保留了明清及民國書法的專題。
為何書法界無意試水拍賣行業?“這個問題有難度。”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回答道。書法家的答案,表明這個問題并不僅僅與市場有關。
應當有一根準繩
“目前市場亂象叢生,市場基礎還很薄弱,我都不愿意進入市場。”中國書協副主席言恭達認為,市場不規范、認識偏頗和審美錯位的現象,是書法在市場中未能如其他視覺藝術門類一般“如魚得水”的癥結所在。當代書家進入拍賣市場的主要有劉炳森、啟功、沈鵬、歐陽中石、王鏞等幾位,其他中青年書家偶然有,也是寥若晨星。與當代中國畫、油畫動輒百萬元、千萬元的成交價相比,他們的書法價格簡直不可同日而語——最高不過幾十萬元,最低的只有幾千元。二級市場缺失的窘狀,很大程度上與一級市場的混亂有關。
混亂而有活力,這簡直是書法一級市場的關鍵詞。通過筆會和畫廊購買,交易不規范,充斥贗品。缺乏監督的私下交易和網上交易成為書法市場的主流,說明書法的拍賣市場有待開發和規范。有人甚至批評,當代書法尚不堅實的一級市場,就是一個禮品市場——有送無賣,有賣無價,有價無市。
當代自有當代的難度。“林散之、啟功……那是蓋棺定論了的;而當代中青年書法家,能達到業界一致認可的程度——不論是藝術上還是市場上的考量,都是比較困難的。作品是好是差,需要專業的評論,而現在我們評定書法的藝術水平也沒有一定之規。”中國書協理事徐利明說。
“書法是雅文化,但也是通俗的文藝形態,現在社會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而書法家還沒有普遍認識到這一點。目前各種身份的人——以官位、名望、年齡的優勢獲得書法藝術市場認可的不在少數,這種炒作使一些水平一般的作品進入書法的流通市場,精品市場卻難以形成。”言恭達認為,終端市場最為需要的是作品審美含量的飽滿程度。我們應該以時間為標尺來培育經典和發現經典。
以地位、名氣、歷史久遠程度來評判書法作品的經濟價值乃至社會價值,是書法界長久以來的積習與弊病;官本位思想、過早張揚個性、追求狂怪風格、脫離基本審美趨向,亦是書法發展的軟肋。言恭達認為,從根本上說,書法界應當鼓勵書法家嚴守質量關,培育精品意識,“應當有一根準繩——給予社會的作品,是經得住社會和時代考驗的作品。”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