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化的“杜氏”黑色電影——觀電影《毒戰》
電影《毒戰》劇照
《毒戰》是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執導的第一部中國內地公安警匪題材的緝毒電影,也是其執導的第50部電影。與《一個字頭的誕生》《暗花》《非常突然》《暗戰》《槍火》《PTU》等影片一脈相承的是,《毒戰》依然體現出了濃郁的“銀河映像”風格特質。作為一部合拍片,《毒戰》對大陸警匪片具有里程牌式的意義——它將“銀河映像”風格的優秀特質與內地警匪片題材相結合,使這部杜氏作品實現了充分的內地化,為內地警匪片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與以往的內地警匪片不同,《毒戰》不再圍繞一個中心事件來著力塑造一個單體動作英雄。“銀河映像”以往的作品中,很少安排一個主要人物,更多的是雙主角對峙結構或者多角色群像。如《暗戰》中的劉青云和劉德華、《槍火》中的五個殺手,絕對主角在杜琪峰電影中出現的幾率非常小。本片所塑造的依舊是“雙雄對峙”的人物模式,孫紅雷和古天樂斗智斗勇,在“貓鼠游戲”中彰顯出各自的人物性格。這種人物模式的設定在以往的內地警匪片中并不多見。而這種“雙雄對峙”人物模式在杜琪峰北上之后還是有所調整,特別是在價值層面上的調整。在以往的杜氏作品中,“雙雄”所面臨的對峙絕不是傳統的善惡對比、正邪兩立,警察或是強盜只是無關痛癢的身份而已,他們的所作所為往往模糊了道德判斷的標準,不承載任何價值判斷的內容。而在《毒戰》中,孫紅雷和古天樂人物角色的劃定非常清晰,正義和邪惡勢不兩立。孫紅雷所飾演的緝毒警察張雷角色絕對正面,冷靜、執著,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面對身份困惑和人生迷茫,人物性格并沒有隨著劇情的發展發生太大變化,所以在性格維度層面不及古天樂所飾演的蔡添明豐富。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的調整,正邪立場的設定更加簡單直接,有助于形成影片凌厲、冷峻的氣氛風格。
除了“雙雄對峙”的人物模式之外,杜氏作品中另一特長就是對人物群像的刻畫。在《毒戰》中,杜琪峰試圖在一組關聯不明的事件中刻畫一群人物。張雷做臥底緝毒、蔡添明出車禍、粵江緝毒警察跟蹤運送毒品原料的貨車,通過這一系列看似關聯不明的事件,極為傳神地刻畫了人物群像。導演以傳神而精簡的筆墨,將每個人的個性特征交代得非常清楚。在杜氏作品中,令人印像深刻的往往并不是主角,而是看似戲份不多的配角。本片中黎振標背后的七個大佬雖然出場時間不長,卻都令人印象深刻。林雪、林家棟、張兆輝等都是香港影視界的老戲骨,雖然只是寥寥幾句臺詞,卻將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
《毒戰》對內地警匪片的突破還表現為對內地慣有的“超級英雄”敘述模式的解構。傳統的內地警匪片中,代表著正義的人民警察經歷了艱難困苦,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而百折不撓,最終戰勝邪惡。在這個過程中,解決矛盾的主要力量來自英雄的超能,勝利的天平必然倒向代表正義的一方,作為類型片,在滿足普通大眾幻想的同時,還要顧及普世價值的建構與維護。這也是類型電影的特征之一:英雄永遠會取得勝利,敘事的方向應當與觀眾的期待相一致。然而在《毒戰》中,這種英雄的超能力已經消失殆盡。警察不再是超級英雄,在“貓鼠游戲”的終極較量中,警察張雷不再是戰無不勝的,毒販蔡添明在較量中騙了所有人,甚至最終差點逃之夭夭。《毒戰》是內地警匪片中警察角色死傷最多的一部,警察不再承擔超級英雄的角色。
最后要談到的是影片的美學問題。影片整體的風格秉承著杜琪峰影片慣有的黑色氣質,卻摒除了杜琪峰以往影片中的黑色幽默、浪漫元素,而呈現出更加冷峻的氣質。《毒戰》里,杜琪峰回歸了寫實型的槍戰片——煙霧彌漫的粗糙工廠、稀松平常的街道、擁堵混雜的公路,以及高鐵、收費站、大巴車等熟悉的交通工具。這些場景的選擇與審美無關,卻將真實的質感體現得淋漓盡致。除此之外,警察吸毒、死刑直播、槍擊爆頭等情節也處處將生活的質感真實地呈現,也延續了“銀河映像”氣氛和風格的冷峻不凡。正是通過直面現實的殘酷,也彰顯出黑色電影的精神內核,從中也不難捕捉到“銀河映像”作品所追求的美學風格:簡約、含蓄,一種東方氣質的美學品質。
(編輯:黃遠)
· | 杜琪峰拍喜劇是對市場的讓步 |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