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賽的場上與場下
第十五屆青歌賽在電視觀眾和業內專家的關注和質疑聲中,已經走完了第一賽期的C組比賽。在青歌賽的賽制、表現方式、評委打分等方面的革新中,觀眾體會到了青歌賽組委會從誕生到現在30年中,不斷創新和探索的勇氣和姿態。本報社長向云駒也是首次坐在青歌賽的評委席上,從他的親歷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青歌賽的專業品質、緊張氛圍和備受關注。 ——編 者
青歌賽比賽現場
訪 談
青歌賽總導演秦新民對比青歌賽與《我是歌手》
前者是“體育比賽”,后者是“體育表演”
記者:這一屆的青歌賽注定了會引起業內非常大的關注度,一來是休賽一年,業內期望值較高;二來青歌賽在賽制、選手選送、評委打分等多方面進行了較大幅度的革新。比賽進行到現在,雖然有些爭議,但實際上也并未讓觀眾失望。如此看來,青歌賽在30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偨Y經驗,您認為對于一檔綜藝節目的可持續性,最重要的方面是什么?
秦新民:作為央視綜藝節目來說,最重要的是三個把持:一是把持好節目自身的定位(不能一味地跟風和迎合);二是把持好節目的格局和品質(所謂的大臺風范);三是把持好節目對觀眾的真誠(在尊重觀眾中,為觀眾服務)。
記者:這屆青歌賽評委的出色表現無疑成為觀眾關注的焦點,相反,選手的關注度可能會被削弱。您是否覺得評委有點搶了選手的“風頭”?兩者之間如何平衡?選手是否有可能介入這種交鋒,產生“收視點”?
秦新民:第一,選手的“比”,和評委的“評”,是一種互動關系。二者都精彩當然最好,但很難。評委蓋過選手的“風頭”,不是壞事,而是對選手的一種彌補。其次,兩者之間不必強求平衡,選手比的是一種真實狀態,絕不能為了平衡而去“秀”。第三,選手與評委之間的交鋒,也只能是自然產生的,不能制造。
記者:在青歌賽直播的時段,恰逢《我是歌手》《中國最強音》同時段播出?;蛟S這樣的“撞車”是主創們期待的,盡管有點刺激。因為它可以通過觀眾的選擇,清楚地對比出原創節目和模式節目的關注度。收視率這個硬性的指標可以很直觀地給出答案。據說,青歌賽的收視一直很給力,您怎么看待這份答案?兩者之間是否有可比性?又當如何比較?
秦新民:青歌賽和其他選秀節目各自有自己的主流觀眾群體。這些觀眾立場都很堅定,不會輕易背叛他的“所愛”。有選擇性的觀眾是少數,忠誠度不高的觀眾占多數,他們往往是在無目的的搜索中,對節目做簡單的比較,即使選中,也只是泛泛地看幾眼而已。至于可比性,二者可用“體育比賽”和“體育表演”來形容。
記者:有觀眾說,青歌賽存在的必要就是為了讓那些學了七八年聲樂專業的美聲、民族歌手有個展示自己的平臺。您怎么看這樣的說法?其實簡單對比一下青歌賽和《我是歌手》,對于美聲和民族唱法的展示確實有不同的側重,而在觀眾對美聲和民族的欣賞水平方面您是否有所預期?
秦新民:為美聲和民族唱法歌手搭建展示和競技的平臺,這正是國家媒體的職責所在,對于三種唱法的劃分,青歌賽是開創者。30年來,青歌賽從來沒有因哪種唱法“火”和受追捧就偏愛某種唱法,而是本著發現和推出所有聲樂人才的宗旨,去公平公正地組織賽事,并因此始終得到觀眾的關注、支持和期待。即使在各種賽事日益多元的今天,青歌賽也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至于說到觀眾對這兩種唱法欣賞水平的期待,我的看法是:歷經15屆的青歌賽,不僅推出了一茬又一茬美聲、民族唱法的優秀歌唱家,而且也培養了眾多的這兩種唱法的欣賞者,不然僅僅是為了看熱鬧的觀眾,不會選擇青歌賽。
記者:對于大部分選手而言,青歌賽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作為青歌賽的總導演,對目前晉級36強的選手肯定非常關注,當然也對淘汰的選手有些許惋惜。更加激烈的角逐還在后面,您對之后的比賽有怎樣的期待?
秦新民:隨著賽期的遞進,逐級拔尖出來的選手實力越來越強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不同的新環節穿插其間,賽事也肯定會越來越精彩!(本報記者 丁 薇)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