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之夢》:不過是一出“如戲之戲”
賴聲川的話劇《如夢之夢》精彩始于首演之后,從當天晚上11點起,新浪微博上的罵戰(zhàn)就已開始。掐架的一方是某媒體記者,另一方則是某劇評人,事因則肇始于該劇評人對《如夢之夢》的某些不敬之辭。夜半硝煙,堪稱一出“如戲之戲”。
微博似乎是一個精彩的聚散地,一出罵戰(zhàn)背后的江湖是非,似乎注定了觀眾對賴聲川的桃花源期待會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當人們?nèi)匀话延洃浲A粼凇栋祽偬一ㄔ础贰肚ъ辏覀冋f相聲》的純粹與灑脫之時,被宣傳為“史詩”、“革命性實驗”的《如夢之夢》卻給觀眾帶來了一出絮叨拖沓的超級漢堡:1小時45分,富少三顧花魁得來一盞茶,恩愛纏綿又花掉1小時,似乎這般風月無邊有向《海上花列傳》致敬的情懷,真不知道此夢是緬懷是炫耀還是為了拉長8小時消費的性價比。
必須承認的是,這部戲在商業(yè)上成功了。最貴2013元的票價,看完全本得花4026元,據(jù)說賣得也挺火。超長“史詩”固然是一個噱頭,許晴、胡歌、李宇春的參演也是很好的明星牌,眾粉絲即便只為看人也足夠讓劇場喧囂。事實的確如此。在看不到表演細節(jié)、看不懂如夢劇情的粉絲觀眾中,不乏“這是什么意思啊”的疑問和依然歡呼雀躍的表情。戲劇就這么被消費了,但與戲劇無關(guān)。
10年前,賴聲川在人藝小劇場試演該劇,反響甚微;10年后,該劇雄心勃勃再度歸來,時長猛增,劇場也改造為環(huán)繞形式,身價也陡然提升。人靠衣裳馬靠鞍,此言誠不欺我也。據(jù)媒體報道,該劇制作人曾抱怨制作的艱辛,自己也在堅持,可謂身心疲憊。而在這個超級漢堡中,預期里的巡演是逢劇場必改造,也是工程浩大,想必投資不菲,就更增加了疲憊的劑量。只是高票房是否帶來竊喜,就讓人頗為狐疑。
更讓人狐疑的是這所謂的“史詩”和“革命性實驗”的藝術(shù)價值。且不管它幾個樓層幾個方位的觀演視角,也不管它有多少明星演員,當戲劇敘述的語調(diào)變成了暴發(fā)戶的口吻,一切紙醉金迷和跨越時空都可能成為一種頹靡的貴族情懷,更與深刻相距甚遠。在不會講故事的豪華大片被罵聲淹沒之后,這般創(chuàng)作虛浮風似乎由此轉(zhuǎn)場到了戲劇圈。若其始作俑又致謬種流傳,于戲劇的立場看,害莫大焉。
如人們所知,賴聲川的許多作品都帶有集體即興創(chuàng)作的特點。這一特點的延伸,就是劇場的生活化體驗。從這個角度講,《如夢之夢》的確創(chuàng)造了戲劇的另一種可能性。但與西方許多露天或簡陋劇場演出的生活化體驗戲劇相比,以改造劇場去削足適履,恰恰是與西方此類戲劇的精神相背離的。當資本給出了一個貌似直奔戲劇本體的邏輯之時,《如夢之夢》在事實上已被裹挾并偏離戲劇越來越遠。也許,它只是一個“如戲之戲”。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