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土風計劃開花結果 一位音樂家十五年堅守深山
從蘭坪發展到云南全省
茸咪家祖祖輩輩生活在蘭坪的大山深處,小時候,跟著媽媽在家里推磨,聽到媽媽總是哼著“雞叫三遍時,我往左推三下,推出的是金面,往右推三下,推出的是銀面……”長大后,她當上了小學老師,當她看到陳哲為保存普米族文化而熱心奔走時,深受感動,在陳哲的帶動下,加入了傳習小組。傳習小組的活動并不順利。“一個外地男子,帶著幾個女娃子究竟想干啥?”面對村里的非議,姑娘們退縮了。然而,一次云南大理之行,又堅定了他們的信心。那次,他們穿著民族服裝結伴而行,卻被人指著說,“這是納西族的,”還有導游向游客介紹,“她們是彝族。”“本來覺得會不會民族藝術無所謂,現在看來根本不一樣,只有傳承了自己的文化,人家才知道我們是什么民族,明白了我們的身份。”茸咪說。經過長期的堅持,在蘭坪,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普米族傳統文化傳習小組,每個小組從最初的幾人一直發展到幾十人,人人都可以熟練彈奏四弦,唱民歌,跳搓搓舞。傳習小組還被納入文化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試點名單,這也是名單中唯一由民間發起的項目。
土風計劃在蘭坪的發展壯大,受到國內外的關注,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和志愿者紛紛聚集到陳哲的周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支持下,土風計劃還成為全省重點文化項目,受到高度重視。
“土風計劃是基于目前云南民族文化豐富多樣、鮮明獨特、倍顯珍貴而又保護相對完整的實際而采取的一項具有全國和全球示范意義的文化傳承工程。”在云南主管部門的心目中,土風計劃已被上升到了戰略高度。為此,云南成立了土風計劃領導機構、專家組,并建立了相應的工作機制,還推出了一批文化傳承示范村,由省級財政撥給專項經費,各州市縣財政給予配套補助。
根據云南全省土風計劃的要求,在“十二五”期間,將分批在全省建成50個文化傳承示范村,其中,2011年有30個掛牌,2012年和2013年分別掛牌10個。2011年建成的文化傳承示范村是如此表述的,昭通市昭陽區靖安鄉五星苗族村,文化樣式:苗族民間文化,傳授能人:王國華;永善縣伍寨鄉吳寨村,文化樣式:彝族民間文化,傳授能人:吳朝貴;曲靖市富源縣古敢水族鄉補掌村委會補掌村,文化樣式:水族吞口歌舞,傳授能人:吳心田、郎萬平……
土風計劃曾多次到北京向國內外專家和觀眾展示。有一次在解放軍歌劇院的舞臺上,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媽媽以特有的韻味顯示什么才是普米族的撞胯舞;一群小姑娘在低吟淺唱間以準確的表達體現出什么才是彝族歌舞的神采;幾位小伙子用純正的音調彈起四弦琴吹起了口弦琴。他們中間有人從來沒有走出過大山,今天,卻能在首都舞臺自豪地報出民族、村寨、姓名,表演所得到的真傳。
從《蘆笙戀歌》到《快樂拉祜》
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當年是《蘆笙戀歌》唱響的地方,如今又是土風計劃實施最具成效的所在。近50萬人口中有拉祜、佤、哈尼、彝、傣、回、景頗、布朗等20多個少數民族,民族民間文化的蘊藏極為富足。
據縣委宣傳部部長施文艷介紹,為了推行土風計劃,縣委、縣政府相繼出臺了《拉祜文化保護傳承決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條例》、《文藝創作獎勵辦法》,形成了老中青少相結合的傳習隊伍,還在村里建立了專事傳承的文藝隊,文藝隊每年可以得到縣財政20000元的經費補貼,已經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技巧嫻熟的傳承人,很多傳承人由被動傳承逐漸變為自覺傳承,從依照課程學習轉為自發相互授藝。
黨的十八大代表李娜倮是位80后,也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酒井鄉勐根村的文化傳承人。她和全家成立了“老達保雅厄藝術團”,不但有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歌舞,還創作新作,《快樂拉祜》曾經唱遍了大江南北,李娜倮還被特聘為小學教師,向學生傳授拉祜文化。她每周都進校園為學生上3節課,教孩子們跳蘆笙舞、擺舞;平時則帶領鄉親們學習民族賀歌、禮儀歌。
“我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更多的人來傳承,才能讓拉祜文化世代相傳。”李娜倮的心愿伴隨著土風計劃的開展,正成為現實。現在,全村人人都是能歌善舞的拉祜族文化專家,《快樂拉祜》已經在大地唱響。
(編輯:子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