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做追逐太陽的夸父——中國文聯第二期全國中青年編劇高級研修班側記
“……夸父跑得太久,太累,忘記了自己最初奔跑的原因。于是他打算停下來,好好想想那個原因……”
這是日前中國文聯第二期全國中青年編劇高級研修班學員原創短劇匯報演出時,幾名學員集體創作表演的手偶劇《夸父追日》的旁白。一個作品即便不被拖欠稿酬,也得面對導演要滿意、資方要點頭、市場要接受、三觀要正確等層層考驗;寫主旋律低票房,寫商業片被批低俗,想賺錢養家糊口又放不下文人身段,想孤芳自賞又被當成文藝屌絲淘汰出局……劇中身為編劇的夸父飽嘗當下編劇普遍困窘。夸父還要堅持嗎?還能堅持嗎?該怎么堅持?
匠心:跨界
“我們這些學員大多是全國各地小有成績的編劇骨干,除了少數是‘80后’,大部分生于上世紀70年代,應該是編劇比較好的年華,也都是想發力突破的時候,又常常處于創作的瓶頸階段,最需要一種高層次的點撥,讓大家向一個優秀編劇隊伍進發。”研修班學員、一級編劇陳建忠說。
20余天的研修課程,打破了傳統單一藝術創作領域培訓模式,將戲劇、電影、電視劇三大領域的編劇人才集中到一起,搭建跨領域、多層次交流學習的平臺,相互激發,融合發展,正是本屆研修班的獨特匠心所在。
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常務副院長傅亦軒介紹,為實現“跨界”,本期研修班48名學員來自全國各地,從業領域包括戲劇院團、地方文聯、藝術研究所、民營影視公司、省文藝家協會、省電影集團、省電視臺、高等院校以及自由職業等。
導師確定和教學安排上同樣力求“跨界”。本次研修班先后邀請了周振天、趙保樂、蘇小衛、季國平、賴聲川、李前寬、羅懷臻、翟俊杰、孟冰、王朝柱、王曉鷹、劉和平、楊錚、馮小寧、尚長榮、徐沛東、趙玉忠等不同領域的專家作專題授課,并專門邀請張思濤、趙葆華、歐陽逸冰、路海波、毓鉞、程曉玲作為導師為學員進行小組輔導和作品點評。學員講壇、主題論壇、劇目賞析、小組研討、現場教學、短劇創作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戲曲、話劇、電影、電視劇、文學、音樂等藝術在此間碰撞,編劇、導演、制片人、投資方等不同領域在這里對接。
北方昆劇院編劇王若皓表示收獲頗豐:“跨界學習讓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更了解的是戲曲劇種的規律,而影視界通用的規律啟發我去思考如何將通用法則用于戲曲個案,尋求嫁接的可能。”以戲劇為主兼顧影視創作的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編劇趙瀲也認為,長期處于小圈子中的戲劇創作者非常需要在跨界交流中拓寬視野獲取信息,獲得創作上的“刺激”。
“對于編劇來說,不該存在戲劇和影視三種藝術之間的障礙,這種跨界學習交流的設置是很巧妙的。”陳建忠表示,編劇與投資方能夠如此近距離地接觸,成為一個班上的學員,這對將來的合作會產生極大的幫助。解決了編劇寫出的作品無處可投、制作方等米下鍋的尷尬現狀。他直言,這樣的橋梁搭建很實用,“我們班上就已經形成了三個跨界的合作,這兩天他們在為下一個項目互相交流。”
收獲:情懷
“……是為電影而文學,還是為文學而電影?當張藝謀為文學而電影時拍出的是《秋菊打官司》《菊豆》和《紅高粱》,而當他為電影而文學時,就拍出了《十面埋伏》,這時他腦子里想的不是文學,而是畫面。沒有感動的電影成了一片聲色。”這是羅懷臻在給學員授課時說的一段話。
“張藝謀導演幾次約我希望合作,后來我和他說,第一我不會和你簽合同,第二我不會要你的錢,你有你的訴求,我有我的情懷,我只要不拿你的錢,只要不簽合同,我就保留了炒你魷魚的權利。你(指學員)要情懷嗎?要情懷首先做到這一點。”劉和平在給學員授課時說。
“很多老師不斷強調情懷和擔當,這的確是我們這一批編劇需要做的,甭管現在市場有多庸俗化、低俗化,我們編劇都應該負起這個責任,引領觀眾,應該有引領的力量,盡管這力量可能是微弱的,但首先是樹立起引領意識。”談到“情懷”時,陳建忠激動地表示。記者了解到,“情懷”已經成了此次研修學員頻頻提及的關鍵詞。
湖北省藝術研究所二級編劇柳隱溪表示,研修學習中最大的觸動是:“很多老師鼓勵我們堅持,比如情懷。要做出真正好的藝術作品,是需要‘冒險’的。”
“我們是靠市場近一些,操作上更產業化一些,但這次學習中突然發現我們以前更多的是把一個作品當成產品、商品,而不是把它當成作品。可能它是合格的產品,但它不一定是合格的作品。只有把它當成作品去做,才更能挖掘出作品中優秀的、關注到人本身、關注到靈魂、關注到情懷的東西,這個作品才會做得更好,而不僅簡簡單單是一條流水線上的產品,這可能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回歸作品的藝術性。”直視自己在電視劇市場上以市場為導向、以收視率為王道的迷失,這是陜西文化產業(影視)投資有限公司劇本原創中心策劃、編劇范勝震的收獲。
在本屆研修班的結業式上,學員們自發拿出自己的創作所得,向正在承受地震災害的雅安地區捐款,以實際行動充分體現了“情懷”二字的分量。
“太陽,對了,我記起來了,我奔跑是為了追求太陽!”在《夸父追日》短劇結尾,夸父終于不再彷徨。“作為我們編劇來說,心中都有一個苦苦追逐的太陽。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不拋棄,不放棄。讓我們永遠和我們的夢想‘死磕’!”該劇最后全體演員的這句呼喊聲音很高,很真,仿佛與所有執著于藝術信念的編劇產生了一種心靈的共振。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