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和文學的分與合——從電影《白鹿原》《蕭紅》談起
文學,與電影,真是一對冤家,他們之間的關系處理,真的極難。優秀的電影,必須從文學里超越出來,竭力發揮電影的潛力,而真正的作家,他們的創作也從來不想如何改編成影視。
可能因為從事文學藝術的工作,也可能因為我也是一位作家、評論家,所以,對根據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和關于作家、藝術家的傳記電影,我一直非常關注,也看了不少。雖然知道成功者居少,但每次還是去看,就是想從電影這個視角發現一些原來被遮蔽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我很感謝電影這個媒介,它從某種程度上宣傳了文學,包括文學藝術家。當然,從另一面看,電影從文學這里也得到了不少營養。
不過,我很清楚地知道,文學與電影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媒介,或者說載體,一個是憑借文字說話,一個是憑借鏡頭說話。美國電影理論家喬治·普魯斯東認為:“小說與電影像兩條相交叉的直線,在某一點上重合,然后向不同的方向延伸。在交叉的那一點上,小說和電影幾乎沒有區別,可是當兩條線分開后,它們就不僅不能彼此轉換,而且失去了一切相似之點?!币虼?,最優秀的文學作品,幾乎是無法改編成功的,即使再成功,與原著相比,那都是不能以道里計。但最優秀的電影作品也是很難用文字來說清楚的,畢竟人家是視覺語言。為什么呢?因為杰出的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文字的魅力逼到了極限。而最優秀的電影,也是將它們的視覺語言馳騁到了極限。因此,它們都是很難再置換成另一種藝術形式。從某種意義上,只有那些二流、三流的文學作品更容易改編成功,因為它們給了電影人極大的改編空間。
比如,魯迅的作品,曾經或還在被改編成電影和別的藝術形式,但其實沒有幾個成功的。比如,那些世界名著,你看了電影再去看原著,就會覺得電影跟原著還是差得很遠。很多人憑借電影、電視了解的張愛玲,完全不是文學的張愛玲。電視劇《傾城之戀》就徹底把張愛玲庸俗化了,我在回答《西部商報》的采訪時說過,他們把張愛玲瓊瑤化了。當然,這樣說,不是說改編都一樣,沒有差別,改編之高下還是非常清楚的,好的改編即便不能和原著比,但對于普通大眾了解名著、提高文學修養、開闊視野,也是一種渠道,有時候說不定還是橋梁。
可能因為有這個理解背景,我對文學名著的改編,基本上抱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只要不是故意歪曲或者濫俗化。
(編輯:高晴)
· | “一分鐘電影”讓兒童更安全 讓家長更放心 |
· | 特別關注:2013“輕”電影元年! |
· | 電影類型短片創投季啟動 |
· | 看電影要和下館子一樣有得選 |
· | 電影《咒絲》詮釋心靈驚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