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音樂會將“變廢為寶”
“人類·音樂·家園”2013世界環境日主題音樂會新聞發布會現場,樂手演示如何用“垃圾”演奏音樂。
廢棄的紅酒瓶、水桶、飯盆、紙杯……這些垃圾組合在一起能發出什么聲音?答案將在6月5日世界環境日當天國家大劇院舉行的一場以環保為主題的音樂會上揭曉。
“垃圾”演奏動人音樂
將這些廢物再利用的人是作曲家恩里科·查貝拉,他為音樂會委約創作了《黑色噪音》這首曲子。在曲子中,我們可以聽到剎車聲、火車轟轟前進聲、鳴笛聲、敲打釘子聲等各種噪音。大劇院管弦樂團打擊樂聲部副首席劉恒說,查貝拉在樂譜上詳細標出了使用各種垃圾的方法,比如在玻璃瓶中灌多少水等。他現場即興表演了一段打擊樂,這些垃圾在他的手中“變廢為寶”。
《瀕危》呼吁保護動物
英國作曲家瑞秋·波特曼曾經憑借電影《愛瑪》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配樂獎,這次她創作的曲目是《瀕危》。大劇院為樂曲配上了生動畫面,憨態可掬的小北極熊、頑皮的猴子、嬉戲的鯨魚、悠閑的長頸鹿,它們伴隨著靈動的音樂過著自己的日常生活。但隨著樂曲的緊張,他們的命運也開始改變,大象變成了象牙,犀牛變成了犀牛角……波特曼試圖以客觀平和的情緒,喚起人們對這些美麗而富有靈性的動物的關注。
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總經理任小瓏說,這兩首現代音樂都有濃厚浪漫主義的影子,在《瀕危》中動物命運的改變也是人類善惡改變的過程。任小瓏提到,舉辦這樣的音樂會既是出于藝術責任也是出于社會責任,這次委約的5位作曲家大都為電影作品作曲,所以對聲音和畫面二者的關聯更擅長。希望通過介紹他們的作品,讓聽眾更多接觸現代音樂,“現代音樂并不是都難聽,有時候它們有更強大的表現力,呼喚起對當下事件的關注,更有穿透力。”
■ 花絮
節目單背后有小學生畫作
為了配合這次音樂會,大劇院還向黃城根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征集了一批環保畫作,這些作品也會在音樂會當天被展覽。更有趣的是,有6所小學的小學生提前得到了音樂會當天的節目單,他們在節目單的背面作畫,而這些帶有環保主題的畫作會在音樂會當日發到觀眾的手中。當然,每個人得到的畫都是獨一無二的。
(編輯:蘇銳)
共1頁 首頁 | 上一頁 1 下一頁 | 尾頁 轉到第頁 |
· | 世界環境日開啟中國藝術展 |
· | “世界環境日音樂會” 昨晚環保登場 |
· | 廢物瓶罐成樂器 表達“黑色”意境 |
· | 主題音樂會宣傳環保理念 |
· | 單霽翔:保持故宮環境大如天 我一年撿垃圾上千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