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民族語言講述中國故事——交響南音《陳三五娘》音樂會觀后
看了作曲家何占豪新創(chuàng)作的交響南音《陳三五娘》音樂會,頗有一些感觸。
這個作品風格是統(tǒng)一的。管弦樂的加入并沒有讓我們感覺到洋不洋、中不中,而是在堅持保留南音的基本旋律和音調特色的基礎上,把管弦樂隊糅在里面,從而豐富了南音的音樂表現(xiàn)力。比如音樂會中有一首作品《八駿馬》,中間有一段表現(xiàn)駿馬奔騰的形象,何占豪對它進行了加工和發(fā)展,使得駿馬的形象不單單是一個塑像,而是一匹有血有肉的飛奔的駿馬,形象更豐滿了。通過原來旋律的展開、配器以及各種手段,強調“駿馬”這個形象。南音非常抒情、優(yōu)雅、含蓄,而經過何占豪的加工以后,奔騰的駿馬形象就更鮮明、更飽滿。我覺得不太滿足的是《八駿馬》中表現(xiàn)駿馬奔騰的那一段,還可以再長一點,再展開一些。它的節(jié)奏速度快,所以雖然篇幅多,但是聽起來好像一晃而過,如果篇幅能再長一點,再充分一點,給人的印象會更深刻些。總體來說,不管《八駿馬》如何加工發(fā)展,它還是南音,這正是作品最可貴的地方。何占豪在進行創(chuàng)作以前花了很大功夫對南音進行深入的學習了解,他對南音本身風格的掌握很不錯,不像我以前寫《第三鋼琴協(xié)奏曲》僅僅是用了一點南音的音調做第三樂章快板的主題,因為我并沒有對南音進行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作曲家在學習地方戲曲、地方音樂的時候一定要能沉得下去,要和當?shù)氐膶<医涣鳎蛩麄儗W習,消化之后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我想何占豪先生就是這樣做的,所以他的創(chuàng)作成果聽起來又是南音的,也是現(xiàn)代的。
下半場的《陳三五娘》講述了一個戲劇性很強的故事。它的音調本身由臺灣的南音專家設計,和交響音樂配合以后,戲劇情節(jié)對比更鮮明,戲劇性更強烈。當然在音調、和聲、調性上還可以走得更遠一些,步子更大一點。
何占豪有戲曲的底子來學南音,和沒有戲曲的底子再來學南音是不一樣的。古韻新聲,我們面對存在了1000年左右的南音,如何對它進行慎重地加工、慎重地再創(chuàng)造,我覺得何占豪在這點上做得很成功。我贊同作曲家傅庚辰在一次會議中提出的“三化”,即現(xiàn)代技法中國化、音樂語言民族化、音樂結構科學化。中國作曲家要善于用本民族的語言講述我們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反映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狀態(tài),表達中國人民的情感,只有這樣,我們的音樂才能在世界音樂殿堂中留下自己真實的聲音。
這場音樂會樂隊演奏非常和諧。有時候中國的管弦樂隊特別是銅管聲部聽起來比較躁,但廈門歌舞劇院樂團的銅管音色比較柔和,一個地方樂隊能夠達到這樣的水平,很令人欣慰。
(編輯:偉偉)
· | 喜看交響南音《陳三五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