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文化活力從何而來
■六安市市委書記孫云飛: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結晶、人與自然的互動、歷史與未來的連接。
■六安市市長畢小彬:文化是一個城市的精神、血脈和靈魂,是最重要的軟實力。
主持人語
六安位于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清代詩人在《詠六安州》中有“六安不與別州同”“山環英霍千重秀”的詩句,它不僅體現了六安在襟江帶淮,承東接西的地理位置與“山環英霍”秀美風光上,更體現在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上。南北的文化在這里碰撞,東西精神在這里融合,形成積淀厚重文化底蘊。最具代表性的是“古、紅、綠”三色文化。皋陶文化、楚漢文化的浸潤,紅色文化的滋養,山水文化陶冶,六安文化綻放出與眾不同的特色。——欄目主持人 楊 亮
用文化的眼光打量六安,猶如一本集思想性、趣味性和藝術性于一體的好書,給人以閱讀的快感,耐人咀嚼品味。在文化自信、自覺、自強中,紅色之城六安成為一座日新月異的嶄新城市。如今的六安人民,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正積極謀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努力把六安建成大別山區域性文化中心。
文化底蘊提升底氣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歷史。觸摸六安古城,一物一景無不記錄著歷史的印跡,散發出文化的芳香。
獨角獸塑像、英杰俊彥碑刻、“六安拾萃”文化墻……漫步在皋城廣場上,每個人都能直觀的體味到濃縮了的城市歷史精華,體驗著流動著的城市文化古韻。法制鼻祖皋陶陵園的興建,讓人們追往思古,汲取文化滋養。2006年,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發掘出土文物500余件,漢代六安國王陵區取得了重大考古成果,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六安編制了《六安雙墩漢代王陵墓地遺址保護總體規劃》,組織技術力量,對雙墩漢墓及其出土文物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
在這座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堯舜禹以下2000多年傳承有序的歷史名城里,古色古香的文化遺存得到盡心保護。壽州古城、安豐塘、皋城雙塔、昭慶古寺……時時刻刻滋潤著六安兒女,彰顯著城市文脈。
“八月桂花遍地開,鮮艷旗幟豎啊豎起來……”這首耳熟能詳的紅色經典歌曲,就誕生在革命老區六安。作為著名的革命老區,六安是鄂豫皖蘇區核心地區,是紅四方面軍的主要誕生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足跡。從這里走出了洪學智等108位開國將軍,使六安贏得“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的美譽。
紅色的土地上,傳承著紅色故事,回響著紅色歌謠,分布著紅色遺址和展館。六安建成了以“千里躍進、將軍故鄉”為主題形象的國家級紅色旅游精品線路為主線,以大別山革命歷史紀念園、金安區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張家店戰役紀念館、裕安區獨山革命舊址群等9個六安市紅色旅游經典景區為核心的六安市大別山紅色旅游基地。皖西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漆仲明告訴記者:六安英雄兒女為革命和建設作出長期的艱苦奮斗和巨大的犧牲奉獻,其精神積淀于深厚的“皖西紅色文化”,哺育了六安人的成長。
文化節會鑄就品牌
“板栗樹靠墻栽,青枝綠葉長上來。五月端午結栗子,八月十五張口開……”皖西大別山民歌,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題材廣泛,地方特色濃厚。山歌、茶歌、燈歌、秧歌、號子、牧歌、門歌、婚歌、舞歌……構成了民間文化的藝術寶庫。為了搶救保護、挖掘整理豐富的原生態民歌,六安市從2008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屆的“中國大別山歌會”。五屆歌會不僅挖掘、整理和展示原生態民歌《掙頸紅》《鋤茶棵》《慢趕牛》16種,而且具有濃郁六安風味的《淮河號子》、《又見大別山》等原創作品,從這里唱紅大江南北。
聚集文化要素,打造文化品牌,是六安人凝練城市文化魂魄的成功實踐。六安有名山,境內有大別山主峰和主脈,有奇特地質地貌的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六安有麗水,有聞名遐邇的世界七大人工灌溉工程之一的淠史杭水利樞紐,“天下第一大塘”安豐塘,響洪甸、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龍河口,白蓮崖六大水庫。利用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融合六安人文、生態的元素,六安決定舉辦一個綜合性的節會。2012年4月29日,“中國大別山(六安) 山水文化旅游節”在秀麗的淠水之濱拉開大幕。通過山水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展示六安的秀美山水,展示六安特有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吸引了八方來客。人們徜徉山水的同時,也能充分領略皋陶文化、楚漢文化、治水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飲食文化的獨特魅力。
風景秀美,水面開闊,月亮島水域開始與體育運動結緣,成為全國水上運動基地之一,月亮島被稱為“水運之都”。這個從舉辦傳統節慶端午節龍舟賽開始的月亮島,漸漸吸引全國青年賽艇錦標賽、國際女子沙灘手球賽等國內外重大體育賽事先后在這里舉辦,今年還將舉辦國際賽艇錦標賽。
體制改革續添后勁
2008年3月,集六安歷史、文化、藝術于一體的新皖西博物館正式開放。《皋陶魂·六安歷史文物精品》基本陳列,成為展示六安深厚文化底蘊和改革發展成果的“窗口”。作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場所,博物館、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城鄉規劃展覽館、城建檔案館、民防科普館等,以及即將展開的圖書檔案館和文化科技館等一大批公益文化設施,構成了六安開放文化的亮麗風景。
六安市還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近20億元,建成九墩塘、北門塔、皋城廣場、水上公園、中央森林公園、一島兩岸綜合整治特大型開放式、群眾性休閑公園和文化廣場,“廣場文化”、“公園文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作為“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先進地區”的六安,注重用改革激活文化事業的發展力和文化產業的生產力。通過文化廣電新聞出版三局合一,廣播電視兩臺合并,新的文化宏觀管理體制和文化微觀運行機制初步建立。在此基礎上,六安初步形成了以市縣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為重點、鄉鎮綜合文化站、村農家書屋為基礎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下鄉、圖書下鄉、送戲下鄉、公益電影放映“2131工程”等已形成常態。
“是體制改革讓我們獲得了新生。”皖西演藝傳媒集團公司董事長陳席說。依靠“手捧鐵飯碗,守著舞臺沒戲唱”的皖西廬劇團和皖西大戲院終于打破傳統觀念,組建了六安市皖西演藝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重放光芒,皖西演藝集團演員們排演的大型紅色經典廬劇《杜鵑啼血》獲安徽省九藝節戲曲類五項大獎。這部以皖西地區革命斗爭生活為題材,講述了一群大別山優秀兒女為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家庭、愛情、生命的凄美故事的大戲,陸續在市區部隊、學校及各縣區演出之后,還赴合肥等地進行巡演。
積淀豐饒的文化厚土,正洋溢著時代芬芳。在大別山的群山環抱中,六安正在文化強市建設進程中,大潮正起。
專家點評
安徽省社科院院長、教授 陸勤毅
六安把豐厚歷史文化與獨特的文化資源,與地處大別山麓的山水資源相結合,凝練古色、紅色、綠色相映襯的城市文化,把握住了文化傳承的普遍規律和文化發展的時代脈搏。
文化名片
壽縣博物館
壽縣博物館收藏的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下至近、現代的各類藏品一萬多件(套)。收藏的“越王者旨于賜”劍、羊首尊、犧首鼎、楚金幣以及金棺和銀棺等,都是鎮館之寶,尤其是青銅器和楚金幣的收藏是館藏文物一大特色。
獨山革命舊址群
獨山暴動打響了六霍起義的第一槍。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獨山鎮的獨山革命舊址群,完好保留了中共六安縣委和少共六安縣委、六安縣蘇維埃政府、赤衛軍指揮部、列寧小學、革命法庭、蘇維埃俱樂部、經濟合作社、獨山暴動指揮部等10處革命舊址。
金寨紅軍廣場
建設面積1.9萬平方米的金寨紅軍廣場,是一座紀念紅軍革命為主題的開放式廣場。廣場包括了紅軍烈士陵園、烈士塔、革命博物館展室、紅軍紀念堂、洪學智將軍紀念碑等建筑,是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和4A級旅游景區。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