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眾第一 藝術至上
在中國專業合唱表演的發展中,中國武警男聲合唱團異軍突起,樹立起一個良好的樣板。6月10日,中國武警男聲合唱團在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舉辦世界精品交響合唱音樂會,由鄭健指揮。
音樂會以法國作曲家古諾《士兵之歌》開場,緊接著的是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打鐵大合唱》,第三曲是德國作曲家韋伯的《獵人之歌》,三首作品完整體現了三位浪漫派作曲家筆下生動鮮明的音樂形象。接下來兩首女聲合唱是蘇聯歌曲《山楂樹》與哈薩克民歌《瑪依拉》,顯示武警男聲合唱團不乏女聲人才。歌聲一出,吐字清楚、音色明亮。《山楂樹》勾起了觀眾對往昔歲月理想崇高、愛情純真的懷戀。《瑪依拉》既是新疆民歌,也是哈薩克民歌,改編為女聲小合唱《瑪依拉變奏曲》,齊唱、獨唱、對唱、重唱等各種合唱表演手段運用充分,中間穿插三次花腔女高音華彩段落,不同演員引吭高歌,表演出色。
音樂會獨唱由女高音柯綠娃演出,一曲歌劇《托斯卡》詠嘆《為藝術,為愛情》表演有聲有色;第二首歌曲《我愛你中國》演唱得也不錯。柯綠娃表演音域寬廣、聲區通暢,高音漂亮,歌唱有放有收。只是收放之間,控制略歉火候,速度略慢,嗓音有時松弛不夠。
上半場后三首男聲合唱是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與威爾第《希伯來奴隸之歌》。《藍色多瑙河》中,唱聲與器樂交織,詩情畫意一片。《希伯來奴隸之歌》,樂隊很出情緒,合唱很有力量。《伏爾加船夫曲》演唱同樣有力且有情有景,聲部聲線清晰,層層遞進,聲音極有控制。
下半場三首男聲合唱是中國曲目,開場曲民歌《茉莉花》由金巍改編。筆者還在納悶,男聲如何去演繹抒情女聲旋律的《茉莉花》,就聽到一片喊唱登臺,男聲演唱的“茉莉花”恰如民歌散板“哥喚妹”,先聲奪人,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幾遍反復,強唱之后,《茉莉花》主題輕唱進入,對比鮮明、優美動人。只聽一片柔情穿透觀眾耳膜,逐漸展開,有齊唱、有重唱,有主調、有復調,歌吟反復、聲部展開,聽來令人陶醉。這首作品改編與演唱都十分出色,魅力獨特,完全不亞于女聲合唱與獨唱的《茉莉花》。第二首合唱是由內蒙古民歌《鴻雁》改編而成,演唱不錯,改編略有偏差。主要問題是民族風格不夠純正,合唱聲部寫作的五聲用音不夠講究。其后的朝鮮民歌《阿里郎》改編不錯,演唱抒情性與戲劇性兼備。
接下來男高音獨唱由聶建華出場,演唱了《在那遙遠的地方》《三套車》兩首歌曲,聶建華嗓音圓潤、語言親切,表演自然,只是高音略顯吃緊。他返場演唱了山西民歌《三次到你家》,方言表演,風格、語言十分地道。
音樂會壓軸的男聲合唱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念故鄉》、蘇聯歌曲《黑龍江之波》與貝多芬的《歡樂頌》。《念故鄉》編配自德沃夏克交響樂《自新大陸》著名音樂主題,表達天下游子思念故鄉的情緒,接下來《黑龍江之波》也是歌頌家鄉土地富饒、景色秀麗的作品,屬于愛家愛國一個類型。合唱充滿感情,讓觀眾盡情體驗了作品中的家國情懷。壓軸曲《歡樂頌》未完全照搬原作,而是貝多芬同名交響合唱的剪接版。充分發揮合唱威力,層層遞進、連接緊湊。返場曲是《打靶歸來》,一曲難止,再返場是《天路》。兩首該團“拿手曲目”把全場觀眾帶入演出最后的高潮。尤其是《打靶歸來》的舞臺造型表演,活潑生動、簡潔光彩,令人難以忘懷。
本場演出的國外曲目全是歷經歲月考驗的西方合唱經典,一流作品加一流演唱,現場效果自然圓滿。近年來,武警男聲合唱團以中國合唱曲目出手,國內數次大獎賽中奪冠,不斷加強西方經典合唱曲目的積累與演出實踐,突出男聲合唱的特色,追求藝術至上,同樣成績斐然。目前國內合唱團,無論專業還是業余,以男女混聲為主,單獨男聲、女聲合唱團很少見,其藝術發展大有空間。
武警合唱團聽來令人精神爽朗,除開舞臺合唱追求藝術至上的一流表演之外,注重國內觀眾藝術口味,注重合適的曲目選擇,不同音樂的對比、不同演出形式的配搭也是其中原因之一。一臺音樂會完全是觀眾喜聞樂聽的曲目、喜聞樂見的形式,國外合唱作品為國內觀眾著想,全用中文演唱,譯詞佳良、表演一流,音樂也雅俗共賞。這樣的音樂會,豈有不受歡迎之道理!其實也簡單,武警男聲合唱團,演出是觀眾第一,表演是藝術至上。
(編輯: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