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個“馬讀會” 22年播撒青年信仰的星星之火
“讀書明理”。讀什么樣的書,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對此,杜曄雯有切身體會。17年前,她參加的讀書會讓自己兩次在人生路口做出了無悔的選擇。
這個讀書會1991年成立于上海——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名字叫“長寧區青年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簡稱“馬讀會”)。
觸摸鮮活的“馬克思”
1996年,正讀高一的杜曄雯加入了第五期“馬讀會”。此時,她跟其他新來的學員一樣,對馬克思主義這種理論性強、內容抽象的東西還懵懵懂懂。
要讓青少年真正將馬克思主義入腦,就得讓他們見識見識看得見、摸得著的“馬克思”!經過精心謀劃,多方求賢,一群由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組成的“五老”報告團成立了。
趙戈,“五老”報告團名譽團長,今年94歲,是個老紅軍,參加過“一二·九”運動。年輕時,他作為戰地記者,第一時間在文水前線報告了劉胡蘭的英雄事跡,使劉胡蘭的名字傳遍大江南北。如今,人已老,寶刀未老。趙戈的報告,跟當年一樣激情澎湃,聲情并茂的故事、戎馬倥傯的舊照片、穿破的草鞋等實物,像陣陣春雷,喚起孩子們追求理想信念的渴望。
李仁杰也是個老“馬克思”。他14歲參加地下黨,17歲領導學生運動。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父親怕他惹禍,硬是給他戴上腳鏈鎖在家里。李仁杰別開腳鎖,跳出窗戶,和幾個同學一起,歷經各種險境,奔赴蘇北解放區。激蕩人心的傳奇經歷,讓孩子們聽得入迷,在輕松的氛圍中,學會了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對黨的信任。
還有《紅巖》里“小蘿卜頭”的姐姐宋振西、南京路上好八連指導員王經文……22年來,“五老”報告團的老將輪番上陣,用自己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一生,讓學員們觸摸到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馬克思”。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親自嘗一嘗。”青少年對農村、工廠了解少、接觸少,要把孩子們鍛造成“好鋼”,就必須到社會中去淬煉。
到農村去!江蘇省常熟市的蔣巷村,現在已經成了“馬讀會”的實踐基地。蔣巷村過去曾是“小雨水汪汪、大雨成汪洋”、血吸蟲病橫行的窮鄉僻壤。經過幾十年艱苦奮斗,村里人在原來的低洼地和爛泥塘種上“搖錢樹”,創造出“新天堂”,實現了“田園夢”。學生們在蔣巷村的所見所聞,開闊了心胸,歷練了心靈。
到工廠去!“馬讀會”請工人師傅傳幫帶,組織學生到寶山鋼鐵廠參觀學習,感受工廠緊張的工作氣氛,體驗工人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通過對工人工作、生活的深入體驗,學生們近距離地看到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中共“一大”、“二大”會址,南湖革命紀念館,錢學森圖書館……學員們以“行萬里路”配合“讀萬卷書”,在參觀學習和社會考察活動中,心中已播撒下理想與信念的火苗。
信仰的火種永不滅
高三時,杜曄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高考,是她人生面臨的第一個十字路口。出于對“馬讀會”的熱愛,她毅然放棄熱門專業,選擇在大學四年去精讀馬克思主義。
大學畢業,何去何從,杜曄雯又面臨一個人生路口。整理相片時,一張在“馬讀會”的合影又勾起了她的回憶。想起“馬讀會”的老師們,她又一次堅定了信念,放棄做白領,選擇了從事青少年工作。
幾度春秋,幾經磨練,幾多收獲……如果不是17年前的那次選擇,杜曄雯不會想到,自己也成了馬克思主義火種的傳播者。
一個杜曄雯走出去,更多的“杜曄雯”走進來。22年來,“馬讀會”已經“桃李遍天下”,1000多名學員走向工作崗位,挑起了大梁。
“‘馬讀會’讓很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從懵懂到了解、到堅信。”學員姚琪斐說,自己對馬克思主義也是從一竅不通到慢慢了解再到學習運用的,現在和“馬讀會”的老師們都成了忘年交。
“馬克思主義既是人生和社會的‘望遠鏡’,又是現實生活的‘顯微鏡’,青年學生要想看得清,站得穩,走得正,沒有科學信仰是萬萬不行的。”“馬讀會”的宋子瑢老師堅信,只要青年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的火種就永不滅。如今的“馬讀會”,依舊書聲瑯瑯,“五老”團的老將猶在,新學員一茬接一茬,將馬克思主義的火種代代相傳。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