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鴻:從“進梁莊”到“出梁莊”
梁鴻近照 (資料照片)
2010年,一部非虛構文學作品《中國在梁莊》意料之外地獲得了極大關注,人們由此認識了梁莊,也認識了一個叫梁鴻的青年學者。2013年,歷經兩年時間走訪,梁鴻撰寫的《出梁莊記》付梓,講述了梁莊人發生在梁莊之外的故事。兩部作品相互補充,以文學的視角呈現出中國農村在城市化進程中的現實危機——梁鴻卻沒想到那么多,用她的話說,她只是走完了一段不可或缺的精神之旅。
“我用一生中最美好的幾年去寫這兩部書,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梁鴻生于1973年,從2008年回到故鄉梁莊準備撰寫《中國在梁莊》,到今年《出梁莊記》出版,這5年的確是一名學者最美好的年華。
花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于田野調查,很多人以為梁鴻是一名職業作家或者社會學家。其實不然,梁鴻是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中文系的一名教授,致力于中國現當代文學文化、文藝思潮的研究。放下按部就班的書齋生活,離開北京繁華地段的工作環境,一次次地奔赴全國各地,走進城市中最不堪的角落,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面對現實、記錄歷史,她的心中自有一種篤定與執著。
“在《中國在梁莊》獲得成功后,很多朋友勸我不要再寫續集。我當然理解這善意的提醒,但我仍希望把這件事情做完。”梁鴻從沒期望過“梁莊系列”能引發任何轟動,帶來任何名利,在寫作《中國在梁莊》時,“只是覺得我必須要回去,必須回到大地親人和鄉村之中,否則,我的精神無法安寧”。除了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婦女和孩子,更多梁莊人已經走進城市打工。于是,她走訪了10余個省市340余人,積累了將近200萬字的圖文資料,撰寫出《出梁莊記》。“梁莊的農民從梁莊出發,在中國大地上遷徙、流轉、離散,很多人沒有找到‘奶與蜜的流淌之地’,卻在城市的邊緣和陰影處掙扎、流浪,被歧視、被遺忘、被驅趕,身陷困頓。”
以文學的形式介入社會現實問題,并獲得廣泛的關注度,這顯然是普通的社會學研究報告所難以企及的。也正因此,梁鴻格外珍視這兩部作品所蘊含的文學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梁鴻也是“出梁莊”群體的一員,從少女時代在鄉村任教,后憑借自身努力考進京城著名高等學府,如今成為高校的一名學者,梁鴻的內心和梁莊人始終有著緊密而微妙的聯系——她能用心靈撫觸梁莊的每一寸土地、貼近每一個精神個體。于是,她選擇了非虛構的文學體裁來洞察當代農民的精神困境:“非虛構是在抒寫,在呈現,在不斷地認識一個人的人生和情感,而不僅是告訴你這個人如何苦惱、苦難,它對世界是一種主觀的體驗。”正是在梁鴻細膩的情感體驗中,在種種反躬自問中,梁莊人的苦痛、悲愴、無奈,以一種帶著溫度、布滿細密紋理的方式貼近讀者的心,令人震顫。
梁鴻說,在寫完兩部“梁莊”后,她一直有著隱隱的失落。“這兩本書讓我收獲了很多,但我又能改變那些人什么呢?”紛繁復雜的社會問題顯然是一個青年學者所無力破解的,但至少,她為認識中國鄉土之現在與未來提供了一個醒目的標本。
(編輯:高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