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矣站長”的花燈人生——記云南省安寧市八街文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矣學金
矣學金正領著演員給農民演花燈。 本報通訊員 白海攝
“村前河邊一枝花,一只蜜蜂來采它……”
見到矣學金,他正和前來趕集的村民們在云南省安寧市八街街道東湖公園樹蔭下唱花燈小調。伴著清脆的二胡聲,他那帶有濃濃鄉音的腔調韻味十足,右手輕輕上揚,左手往后一壓,雙眼綻放出清澈明亮的光彩。
對云南地方戲花燈情有獨鐘的矣學金,在別人眼里,原本是一個“走岔了道”的農民,但他竟將愛好變成了工作,走上了一條令自己快樂也給大家帶來快樂的道路。
今年48歲的矣學金出生在八街鎮招霸村,家里父親、大哥、二哥都會拉二胡,大嫂會唱花燈戲,耳濡目染,他從小就愛上了花燈戲。1984年,初中畢業當上了村干部的他發現花燈戲在農村很受歡迎,于是就組織村里25個年輕人成立了花燈戲表演隊。沒錢請老師指點,矣學金到處求學并自編自排了一段花燈。“當時特別受歡迎,我們這支隊伍白天一起勞動,晚上一起排練一起唱,背著鋪蓋到各村去演出,不僅唱得過癮,還能得到一些勞務費。”回憶起這一段經歷,矣學金的臉上溢滿了幸福的笑容。
1987年,矣學金當上了八街鎮文化站站長,一當就是27年。上任之初,文化站只有他一個“光桿司令”。于是,他跑遍全鎮各個村子,四處“招兵買馬”,召集30余人組成了八街文藝宣傳隊,并從昆明市文化館請來了專業老師教花燈戲,排練曲目。演出隊先在本地各村巡回演出,隨后聲名遠播被邀請到其他縣演出。“我們‘矣站長’可是多才多藝啊,他還救過場呢!”文藝宣傳隊的王占云滿是敬佩地憶起往昔。一次演出中,主角臨陣鬧脾氣罷演,正當大家伙兒急得火急火燎的時候,矣學金一句“我來!”讓整場戲順利上演。
為了普及花燈戲,矣學金走村串巷,挨戶動員,指導各村成立文藝隊。每年春節“踩街”,各村文藝隊載歌載舞,迎春納福,成為了八街節慶文化的一張亮麗名片。到目前為止,八街街道22個村居委會已實現文藝隊全覆蓋。“八街花燈之鄉”還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談起花燈戲今后的發展,矣學金有些擔心:“現在的年輕人喜歡唱花燈戲的越來越少了。它是我們民族的文化瑰寶,我們要把它傳承下去。”為此,他主動與當地的中小學協商,讓會唱花燈戲的老師課余教農家的孩子,以此不斷提高傳承力。
矣學金并未止步于搭臺唱花燈戲。近年來,他在村子里走訪時,時常將目光投向村民家中荒蕪的角落,因為那里藏著他的寶貝——各式各樣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活用具。一有空,他就和同事一道走村串巷去收集被村民們稱之為破爛的玩意兒,而這一收竟弄出了一個博物館——安寧八街傳統民用器物博物館。如今,煤油燈、糧票、手搖電話機、織布機、老式電影放映機等傳統民用器物在館內依次陳列,安寧八街傳統民用器物博物館成為昆明市首個民用器物博物館,每年吸引萬余人前來參觀。與此同時,矣學金還多方籌措資金,修繕八街廟宇古建筑,虔誠地守望“文化八街”。
春去秋來,八街撤鎮設了街道辦事處,文化站也多次更名,變為今天的八街文化旅游綜合服務中心,矣學金當了中心主任,可大伙兒還是親切地稱他為“矣站長”。(本報記者 任維東 本報通訊員 白 海)
(編輯:高晴)